中国企联担重任 热血丹心谱华章
——记张彦宁同志对中国企联发展的贡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他在主持两会日常工作期间,为中国企联不断拓宽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实现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上升为中国企业联合会,从国有和公交企业的组织代表发展为代表各行业各种所有制的中国企业组织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张彦宁的推动和领导下,中国企联从1983年就开始参加国际劳工组织活动,为中国企联参加国际雇主组织奠定了基础。他按照陈锦华提出的把雇主工作作为“立会之本”的要求,积极推动国家三方机制的建设,努力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并在中国企联内部设立专业职能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开展雇主工作,努力推动地方协会完善相应功能。
张彦宁在中国企联领导岗位的工作实践中,坚持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通过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探索中国企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积极引导企业正确把握形势、深化内部改革、加强管理创新,在经济整顿、三年脱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始终关心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在积极建言献策,反映企业和企业家的呼声等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他注重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加强企业与政府、专家团队和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平台,着力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创新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中国企联的智力服务水平。由他常年主持开展的“全国企业家活动日”、“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评选表彰、“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评选表彰、“500强企业”评定、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审定以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等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重大活动,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不仅强化了中国企联的平台服务功能,扩大了服务领域,还带动了企联系统的企业组织工作;他亲自推动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促进中外企业的沟通,借鉴国外企业团体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加入国际雇主组织和亚太地区雇主组织、组建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广告主协会,开展中国与国外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的交流活动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企联的法人代表,张彦宁坚持按照袁宝华提出的“自立、自治、自养”方针,带领全体协会工作者勇于实践,结合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变和企业、企业家的需求,参照国外企业团体的运作模式,不断推进两会向独立运营、民主管理、自我发展方向迈进。他不断加强两会内部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各项适合协会工作的规章制度及运作方式,并培养、造就了一支热心于协会工作的干部队伍。在他的亲自带领下,中国企联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功能不断完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正如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接见外宾时赞扬的那样:“迄今为止,中国企协是最为企业接受的社会组织。”
二、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改革与创新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企联长期坚持的工作主线,同时也是张彦宁在主持中国企联日常工作中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更是他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企联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助力赋能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社会在拨乱反正和建设性整顿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为了学习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在1978年至1980年间,组织参观访问了各国最知名的跨国公司。期间,在以邓力群为顾问,以袁宝华为团长,以张彦宁为秘书长,京津沪辽等省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副省长,社科院马洪、孙尚清等参加的中国经济代表团对日本经济和企业管理进行考察中,袁宝华、张彦宁深深感到:“与工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管理上的落后,比之技术上的落后更加突出,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比引进先进装备更为迫切。”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成立企业管理协会。
1979年3月3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点转移的工作方针,研究国内外企业管理的理论、制度、技术、方法和经验,为提高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在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中,袁宝华当选为会长,张彦宁当选为秘书长。自此,张彦宁一直亲自组织指导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各项推进工作。包括:深入企业调研,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企业管理现代化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推广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全面质量管理为重点的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推进企业逐步实行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在“七五”和“八五”计划期间,配合原国家经委和经贸委拟定颁发《“七五”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八五”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指导企业深入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此同时,张彦宁还组织协会内部研究人员和外部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考察调研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宝贵经验,期间形成了“海尔经验”“邯钢经验”等几百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基本反映了当时我国企业管理的先进水平,为解决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转机建制、结构调整、资产经营、战略管理、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等方面问题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早在1984年,张彦宁就在《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一文中深刻地指出:要处理好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要处理好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企业整顿、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总结发展我国自己的先进管理经验同学习借鉴外国的经验的关系。他强调,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不能说国外的都是先进的,国内的都是落后的。为了全面梳理我国管理思想的历史沿革,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经验,系统介绍国内外科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期间,在袁宝华、张彦宁的建议和直接领导下,中国企联组织有关部委参与,动员全国主要大专院校经济系参加编写,于1984年2月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专业性百科全书——《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这部以袁宝华为主任委员,以张彦宁为总编辑的企业管理大型工具书,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术界开展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和企业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贯彻落实和配合国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举措,1995年9月,张彦宁带团赴四川调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情况,并在重庆市组织召开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 研讨会。张彦宁对试点企业的公司制改组、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发表了意见。1997年12月,张彦宁主编出版了《企业改革与管理》一书,发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的文章,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
受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管理学院“国家竞争力评价发布”的启示,张彦宁于1996年提出研究我国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按照他的要求,2000年,中国企联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将原120多项评价指标精选到60多个,从管理、技术、效益三个方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设计和评价。按指标内容划分为:经济效益、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科技进步、职工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效益七个部分。
实施企业产权制度变革、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1996年2月下旬,张彦宁带队赴深圳特区对深圳工业在“第二次创业”中的改革与管理问题进行调研,研究总结了深圳市在优化资本结构方面的经验和做法。1996年11月,张彦宁带领国家经贸委企业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的研究人员到厦门、广州、佛山、深圳等5个城市,就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情况进行调研,对与优化资本结构相关联的几项改革提出了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经营战略成为管理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张彦宁提出了开展对优势企业经营战略的研究。经过中国企联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7月,召开了“优势企业经营战略研讨会”。在这两次研讨会上,张彦宁分别就我国企业经营战略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扩大企业竞争优势,作了重要讲话。国内的许多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宝钢集团、亚星化工公司、镇海炼化集团、科龙集团、山东海化集团等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企业在经营战略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特邀专家教授围绕企业代表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对张彦宁的观点、主张和倡议表示高度的认同。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由此,中国企联开始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了专项研究和推进活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的前后,在张彦宁的直接领导下,就有关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他带领课题组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创竞争优势》的研究报告。2006年1月14日,中国企联在召开“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高层座谈会”之前,张彦宁专门发表了《中国企业要勇于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的专题文章。此后不久,他提出,全国企联系统要把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敦促研究部相继开展了《创新型企业研究及其评价》研究工作,形成了《创新型企业研究及其评价设想》《关于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的若干建议》等报告。2006年11月7日至10日,中国企联在上海组织召开 “创新型企业建设高层研讨会”,张彦宁出席会议并对上海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会后,中国企联向各地方企联以及全国性企业团体和有关行业协会印发了《创新型企业建设高层研讨会领导讲话和会议观点综述》。
张彦宁在中国企联30年工作期间,主持完成了主管部门委托、向科研机构申请和适应市场需求自行开发的研究项目多达150多项,审定管理创新成果972项,提交包括主要领导讲话文稿、论文、调研报告、研究报告、研究纪要等研究成果400多篇。
(下转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