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报告
 

2021年9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1中国企业碳中和行动报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三版)

六、碳市场交易与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

碳市场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市场,因为二氧化碳排放不存在实物形态,对其核算与监测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碳市场目前已经引入了专业的第三方力量DOE,受托开展碳排放数据的核查,出具独立核查报告,以确保核查数据的真实、可信。另外,在强制配额市场中,由专业的咨询机构开展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撰写碳排放报告。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是中国碳中和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切实鼓励碳中和先进单位、鞭策后进单位的有效工具。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主要针对的是电力企业,其它关键控排行业的企业(钢铁、石化、化工、水泥、造纸、航空、有色)也将在短期内被碳交易市场覆盖,八大控排行业之外的企业也应当积极关注碳交易平台的覆盖范围变化。

2012年中国开始做国内碳交易市场,有七个试点省份,从2021年6月份开始,全国统一的碳配额市场交易就开始了。联合国《巴黎协定》第六条约定,全球会形成一种全球碳市场的连接机制,允许一个国家的减排量可以用某种方式计算到另一个国家的减排成果中。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联动的方式会推动“双碳”目标,像催化剂,让市场更加活跃。

碳市场的发展将会逐渐演化出一系列创新型金融工具,比如针对碳权排污权的质押融资、针对节能低碳项目的项目融资、公司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绿色气候债券、碳期货、以碳产品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等,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赤道银行原则都有非常清晰的约定,各个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也都有清晰的界定。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将会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七、实现“双碳”目标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从中央到地方,从国企到民企,各行各业对“双碳”目标都有一定认识,也都在积极行动。为使“双碳”目标顺利实现,建议更多关注以下方面:

各相关部门从顶层路线设计上加紧制定出强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节能提效,加快能源低碳、零碳化转型、向“双碳”目标做倾斜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等可实施的相关政策。

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通过增加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启动碳捕获与利用、碳捕获与封存,实现人为活动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通过绿色金融用资金投资活动去支持实体经济,通过制定或遵守相应行业标准,减少对某些行业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另外一些特定行业的支持,引导资金去向更环保、更低碳的领域,帮助这样的行业更好发展。绿色金融支持有非常确定的减碳计划和减排战略、清晰可见的技术储备和解决方案,也有这方面的投资计划和行动方案的企业,推动这些企业在具体行动中一步步走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走向零碳和净碳排放。

加大低碳产品与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要依靠技术创新,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大幅度提高能源生产效率,提高供应能力,驱动价值创造。一个企业出现了好的产品和技术,要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从而消除企业所天然具备的市场壁垒。

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理念:鼓励更多企业提供一些针对消费者的低碳、碳足迹等低碳行为的跟踪或者计量工具,比如使用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帮助每个人计量每天的减碳行为。区块链有不可篡改的结果,可以交叉验证,也可以形成智能合约,当每个人消费行为达到一定碳量,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约43.6亿吨标煤,其中生活低效利用和浪费占比在20%—25%。所以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也会对中国碳市场起到积极的贡献。

央企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承担碳捕获技术和碳沉降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让中国在这些关键技术上站在世界潮头,带领中国在更短时间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一是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二是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四是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作为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围绕“双碳”目标,科学制定解决方案,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一是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二是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三是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示范园区要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摸清底数;开展示范园区碳排放现状调查,编制《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专项报告》等。这是碳中和园区的一大利好,将促进碳中和园区相关标准的出台,推动产业园区进一步绿色转型发展。

(《2021中国企业碳中和行动报告》课题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