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梧桐”案例报告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020年,我国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全球排名再次实现高位提升,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一,营商环境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精神,落实中办国办文件对中国企业联合会及《中国企业报》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调研和宣传任务(中发[2017]25号和中办国办[2018]—4号),在连续多年调研服务的基础上,从今年初开始,课题组又用几个月的时间,按照“凤栖梧桐”主题形式,进行优化营商环境实地调研,深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走访若干一线企业,与园区、市县政府领导交流,并以市场主体获得感和公众满意度为导向,获得一批有突破性、创新性的典型经验,形成了《2021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梧桐”案例报告》。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本报告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30个省、市、县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丰硕成果,汇集了各地改革亮点、创新做法、鲜活案例,对各地复制推广、对标落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从总体上看,全国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场准入大幅放宽,公平监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持续优化。2020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令第722号)开始实施,中国特色营商环境制度、机制以行政法规形式予以明确。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适时在全国范围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今年年初,国务院提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四大举措,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力度,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一要鼓励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对标国际先进先行先试,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非省会城市以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二要推广“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催生更多新市场主体,按市场规则运行。三要促进公平竞争,推进政府项目招投标市场化改革,规范中介服务,加大信贷中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潜规则”的查处力度。四要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放得开又管得住,进一步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行综合监管、联合执法,对涉及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等领域实现全覆盖重点监管。
各部门各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要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既当“放管服”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放管服”改革的实干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各自的营商环境法规,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营商环境涉及的市场化程度、法治化保障、国际化步伐、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企业获得感普遍极大增强。2021年上半年,各地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经济潜力、活力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均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力,升级版改革举措或率先落地或蓄势即发。从区域看,营商环境呈现出显著差异,东部地区优势明显,处于领跑地位,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相对薄弱,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与市场主体直观感受基本一致,也与各地市场经济差异水平基本一致。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存在一定差距,但整体差距确实在逐年缩小,有的西部省市、中心城市等学习先进经验,大有后来居前的创新实践。
从本轮调研情况分析,2021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五个具体的特点:
1、市场主体改善营商环境的呼声大多得到了满足,其对政务环境优化成效予以高度评价。尤其是随着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一网通办”等减环节压时限政策的不断推进,促使企业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中,超七成的市场主体对此给予高度认可。
2、市场主体对要素获得与保障水平总体评价较高,对减税融资惠企政策成效大多表示肯定。其中,浙江、四川、山东等地要素获得与保障水平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
3、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政务服务便利化、行政作为法治约束水平等大幅提升。其中,企业对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地的政务环境给予高度认可。行政审批改革初见成效,企业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服务态度、审批费用、在线审批等3项工作最受企业肯定。企业对政务服务便利化中的开办企业便利度、一网通办便利度、登记财产便利度3项较为满意。
4、市场规则逐渐透明,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公平公正监管不断强化,信用建设和市场监管取得阶段性成果。从受访的相关企业反馈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的市场诚信环境较好。企业对市场监管满意度评价较高,总体满意度较高的省份为浙江、江苏、山东。
5、在基本构建起全国“放管服”改革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各地“放管服”改革都进入了局部深入、环节提速、专项推动、细节再造的优化“最后一公里”状态。尤其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部分中心城市更为明显,营商环境法治化的网络越织越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
二、区域经验及典型案例分析
本报告课题调研工作,从3月全国两会期间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访谈、交流开始,至8八月份,通过请过来、走下去,面对面、网联网,与各地市县党委、政府及园区领导等近百人交流,又从简政放权、强化服务改革、创新监管方式与监管理念、提升要素获得与保障水平等吸引企业服务企业的多个维度,与一批一批企业家交流,并从东、中、西部地区选取了优化营商环境综合表现突出的30个城市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展示其工作思路、推进步骤、改革亮点及改革成效等,还选取部分城市探索实施的差异化及针对性措施,供各地区、各部门交流互鉴,意在进一步推动形成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局面。
1、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呈现良性循环态势
城市营商环境优势明显,高速公路密度、基础教育的人才穿透度、金融网点密度、文化事业机构密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软硬环境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实现了发展有资金、创新有人才、生活更便利的良性循环。企业发展预期趋稳,市场主体对当地营商环境及经济前景认可度颇高,并表现出在当地持续投资及推荐其他企业来所在地投资的意愿,这一地区对企业家的吸引力最强。
☆北京市:全面“一窗式”改革,政务服务快速升级。
取消单体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的房屋建筑施工图审查、企业开办3天完成、取消社会投资项目招投标要求……近两年来,北京市发布了含金量更高的“9+N”政策2.0版,全面推行“一窗式”改革,建立“e窗通”网上平台,实现全程电子化,全面推行基层政务服务,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在宽敞明亮的政务服务大厅内,综合窗口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办理各种事项。“以前我们办事,找部门找窗口,挨个排队,很是麻烦。而现在,无论办什么业务,任何一个综合受理窗口都可办理,真是太方便了!”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感慨良多。办事群众材料递交窗口后,其余环节均由前后台工作人员全程代办,不再需要群众来回“跑窗口”。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