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园区产业链链长单位案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园区产业链链长单位案例
 

2021年8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赣州高新区: 创新驱动“中国稀金谷”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来源:中国企业报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美誉,每年可为世界贡献70%中重稀土和60%黑钨。目前,赣州已形成从地质勘探、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产品应用到检测检验、研发设计的稀土和钨完整产业链,已成为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赣州高新区是赣州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国稀金谷”的核心区。近年来,高新区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完善科创平台、优化要素配置等举措,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持续涌现,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新驱动

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赣州中科拓又达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拓又达科技集团、中国南方稀土集团(赣州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18年2月。

“我们在赣州高新区建设的这个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产品是研发制造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垂直轴稀土永磁风力发电机组、风光互补智能微电网。生产全部采用机器人和智能化生产线,产品独立设计、研发、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赣州中科拓又达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个项目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将可达50亿元,年利税10亿元。

对于赣州高新区来说,引进拓又达这样的企业,就是为了推动高新区稀土产业链向高端靠拢。近年来,赣州高新区按照“创新引领、产业立区、科技强区、文化兴区”的发展思路,高起点定位,规划了稀金科创城、稀金产业城、产业服务城,着力把赣州高新区打造成集科技、人才、资本、创新创业和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稀土稀有金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章江贡水合流之畔,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格外引人注目。目前,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综合楼、科研楼、研究生公寓楼已交付使用,实现了“边建设、边科研、边产出”的目标。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于2020年10月10日揭牌,这是中科院在江西设立的第一个直属科研机构,也是近10年来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唯一新建院。

各类高端创新平台成为赣州高新区抢占创新战略高地的重要载体。为了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高新区重点打造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

筑巢引凤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近期,稀土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热点。2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稀金谷”建设,研究中重稀土和钨资源收储政策。

在赣州高新区,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正迎着政策红利蓬勃发展。永磁电机产业园围绕稀金全产业链,规划建设10000亩,总投资200亿元,前期实施3000亩。产业园以永磁电机、智能装备产业为主线,依托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磁性材料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的显著优势,拓展稀土永磁电机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高端家电、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产业耦合发展的若干细分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引领辐射作用,提升中国稀金谷的竞争力、影响力。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永磁电机产业园通过五大优势筑巢引凤:一是区位优势,赣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二是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赣州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江西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三是营商环境优势,拥有生态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突出的战略位势,形成产业园发展的“软环境”;四是创新优势,围绕稀土永磁电机产业的协同创新体系初步构建,推动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高端发展;五是融资优势,融资服务能力持续提高,金融机构布局完善,设立了财园信贷通等融资平台。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永磁电机产业园。目前,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规划区域内产值百亿元以上、五十亿元以上、十亿元以上企业分别有3家、6家、10家。

永磁电机产业园只是赣州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赣州高新区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创新创业的福地。据了解,目前高新区正逐步发展从稀土原料到磁性材料再到终端应用的配套产业链,并通过打造以粤磁稀土、嘉园磁电为龙头的钨和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寒锐钴业、坤阳锂电池为龙头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三元材料产业集群,以拓又达、珐玛珈、洛太奇、希美埃为龙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首位产业,形成了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释放出“航母效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