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成功实践 看老区乡村振兴需关注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企业报
王利博制图 |
(上接第二版)
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耿店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建设了现代化的电梯居民楼、高标准的老年公寓,修建了柏油路网,建设了卫生服务站、文化大院等公共设施,改造了全村电网,修建了地热供暖系统、秸秆气化站,建设了省级规范化幼儿园、小学。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实现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在城市里可享受到的各种服务和便利,在耿店村同样也能享受到,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极大提高。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呈现在人们面前,实现了高水平的小康。
由于耿店村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特别是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之后,自2010年以来,吸引了106名40岁以下、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实现了与家人团聚,不仅如此,这些返乡青年还带回了不少上门女婿及外地媳妇,集聚了农村人气,也增添了发展活力。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在耿店村已不存在。
耿店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实现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多种路径,但就多数农村而言,实行就近就地城镇化更为可行。这样做:一是农民可以守家不离土,就地就业创业,而且有稳定的收入。二是减少了动员和搬迁难度、降低了安置成本。三是保持了乡村特色,保护了农村文化,留住了乡愁。四是相对简便易行,缩短了建设周期,更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所以,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上,确实是一个务实之举。为此建议:一是实施强村带动与合并战略。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如果只有几十户人家、百十口人,怎么搞也振兴不起来。可以考虑以产业发展比较好、人口较多、规模比较大的中心村为基点,辐射周围四、五公里以内相对较弱的村,统一整合土地、人才等优势资源,以强村的产业发展带动弱村的发展,通过产业融合促进村庄融合,使弱村小村逐渐向大村强村靠拢。二是高标准地搞好乡村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考虑以方圆5平方公里、住户1000—1500户、入住4000—6000人左右的规模进行统筹设计,重点解决好土地集中、产业集中、人员集中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建好新民居,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的城市化品质。三是运用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各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加快落实国家政策,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把村集体依法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采取上下结合、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四是推动农业人口向市民化转移。对于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经过验收合格,就地实现居民户籍城镇化。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耿店村的振兴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建立完善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十几年来,他们在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倡导以德治理,注重弘扬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开展“四评”(评五好党员、评五好家庭、评好婆媳、评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坚持依法治村,加强法治教育,聘请法律顾问,普及法律知识,坚持依法办事。强化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红白喜事协会,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治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乡村治理成效。至2002年以来,全村没有出现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出现一起上访问题,也没有发生过邻里纠纷,爱党爱国、上下团结、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蔚成风气。
耿店村的实践说明,搞好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从面上调研的情况看,这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确需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一是应不断创新对农民的教育。农村教育难开展、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比较普遍。应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办好农村大讲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红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授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尤其是用好信息网络平台,创建乡村微信公众号,以便于及时宣传党的声音、有关惠民政策、乡村大事要闻、身边好人好事,不断激发正能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好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莱芜区官场村搞得比较好。应考虑设立乡村文化站,建好文化队伍,搞好人才培养,使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搞;组织传统文化学习,过好母亲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促进尊老敬老、邻里和睦;发掘带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好现有文化设施,防止建好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成为摆设;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提高质量,更加方便群众。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继续深化普法教育,开展法治宣传进万家行动,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普及征地补偿、土地流转、宅基地处置、赡养老人等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村民法制观念。完善固化律师进乡村活动,为每个村配备一名法律顾问,每个月至少与村民联系一次,每半年举办一次法律讲座,充分发挥律师在乡村治理中的职业优势。四是建强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宪法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乡村治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看,这一组织需要进一步健全,特别在发挥作用上,村委会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后,要注意防止职能弱化,甚至以党支部代替村委会的倾向,应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从法规和制度上保证村委会正常行使职权,与党支部一起,共同形成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
下大力气抓好村级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耿店村之所以发展得好,最根本的是有一位一心为民、想干事、能干事、有威信的党支部书记。书记耿遵珠同志1966年出生,他思想解放、思路开阔,与班子成员一起科学地确定了本村的主导产业;他知识丰富、善于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农产品的市场销路、乡村治理等问题;他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两次分房搬家都是带头选择最差的房子;他廉洁自律、要求严格,从不沾贪集体的便宜,具有很高的群众威望。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山东省授予“齐鲁乡村之星”、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被聊城市授予“十佳创业带头人”,被茌平县连续17年评为“优秀支部书记”,2018年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带领的党支部被山东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耿店村也连续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大量先进村的事实说明,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所以,推进老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从调研的63个村的情况看,村级书记队伍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防止年龄偏大。许多村支部书记已经60多岁,有些甚至超过70岁,推进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二是防止在职不在位。个别村支书有时候在村里工作,有时候在外地打工,没有全身心地扑在村里的工作上。三是防止缺乏有效监督。目前大多数村是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这虽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容易形成“一言堂”,甚至诱发腐败等问题。四是防止待遇偏低。虽然省里有文件规定,但由于全省各地条件千差万别,支部书记的实际待遇很不统一,普遍不高,多数每月工资补助2000多元,还不如打工的收入高,很难拴心留人。因此,应下决心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进一步规范完善村书记的标准条件。根据乡村振兴,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对支部书记的年龄、学历、能力、阅历等都应做出原则规定,真正选出品行端正、年富力强、知识丰富、思想解放、想干能干的带头人,为建设坚强的党支部打好基础。其次,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针对目前好的支部书记较难选拔的实际,可以考虑从本村的大学毕业生、优秀退伍军人、成功的农民企业家、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等群体中选拔。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县镇两级对新任职的支部书记,应坚持岗前培训制度。在县级党校设立村支部书记培训专班,经常组织在任村支书进行新知识、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等内容的学习培训。围绕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研讨交流,解疑释惑,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目前,农村书记队伍不够稳定、积极性不够高,很大程度上缘于待遇偏低。茌平县从奖励的角度,明确耿店村书记耿遵珠享受副科级待遇,每月工资4000元,解决了后顾之忧。因此,可借鉴茌平县的做法,进一步改善村书记的相关待遇,适当增加每月的工资补助,最好能达到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并对政绩突出、任职时间较长的村书记,给予退休待遇。还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村书记队伍的表彰奖励,以调动干好工作的积极性。第五,注重加强对村书记队伍的有效监督。针对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现状,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强监督的制度规定,大力推行民主决策、党务村务公开,充分发挥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定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可考虑把县(市、区)纪委、县(市、区)监察委的巡察工作延伸到村级党支部。
(来源: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