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成功实践 看老区乡村振兴需关注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革命老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近年来,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山东省老促会”)会同山东省儒学发展促进会等社会组织,组成老区情况调研组,在山东省老促会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围绕老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了持续不断的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到了沂南、茌平、肥城、平原、章丘、莱芜等21个县市区,对63个老区村、300多个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慰问走访。感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些村的发展形势都非常好,全部巩固发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正在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这次活动尤其对习近平总书记表扬过的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进行了重点调研,感到该村主要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走上了高水平的小康之路,创造了“耿店模式”,很大程度上回答和解决了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全国广大农村具有很强的可学习、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耿店村位于鲁西平原地区,该村所在贾寨镇是典型的革命老区镇,2002年前耿店村也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目前全村有180户、810人,耕地1400余亩。自2002年耿遵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发挥自身优势、盘活土地资源、选准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加强村庄建设,使贫穷落后的耿店村迅速改变了面貌。2020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5万多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3倍,吸引了大批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重新返乡创业。村民全部住进了新楼房,基础设施健全完善,人居环境优美舒适,村风村民淳朴和谐。耿店村先后获得了省市县几十项荣誉,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鲁西小寿光”。

耿店村脱贫致富、全面振兴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根据该村的经验,结合面上调研的情况,现就山东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耿店村发展振兴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做好土地文章,充分用好土地资源。自2004年起,该村在征得村民同意后,把分散在不同位置、不同农户的1400多亩承包地统一进行置换整合,合并成了便于统一种植蔬菜的大地块,为集约化经营打下了基础。随着该村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又陆续流转了邻村1100多亩土地的经营权,极大地扩展了发展实力和后劲。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对收回宅基地复耕给予经费补助的政策,用新建居民楼置换村民宅基地,这些年共复耕宅基地180余亩,获得国家补助2700万元,大大增强了村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该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集中发展蔬菜产业,全村现有蔬菜大棚700余个,土地效益由原来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一下跃增到3万元,是传统种植业的30多倍。2018年投资7000万元,建设成立了“山东绿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农业。2020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蔬菜加工车间。这也是耿店村迅速脱贫致富、实现振兴的秘诀。

由此可见,土地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始终是农村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发展振兴的重要根基,用好用活土地,没有钱可以有钱,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能顺利解决。农村土地承包40年来,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大生产的要求,尤其是平原地区应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才能有力地提高土地使用效能,加快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依据耿店村的经验和对其他村的调研,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从各村的具体情况出发,逐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流转、互换、置换等方式,对农民承包地进行适当调整,使地块相对集中,以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从而有利于规模发展、集约经营。除耿店村外,莱芜农高区、平原县不少乡镇也都实现了土地经营集约化,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二是适应农民的迫切要求,加快土地流转。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传统的种植方式收入甚微,很多农民已无种地意愿,特别企盼土地能流转出去,尤其是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农民的这种想法更为强烈。因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出台强有力的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公司、特色园区、乡村旅游、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大限度地增加土地高附加值。适应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即使仍以种粮为主,也应通过规模化经营、运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上下结合以创新的精神解决农村产业振兴问题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耿店村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村距县城30多公里,除土地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优势资源。耿遵珠担任支部书记后,针对村里劳力多、土地种植效益低的问题,根据本村土壤状况和水利条件,村支部决定重新发展原来几近消亡的棚菜产业。方向明确后,他们派人到寿光学习取经,聘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并统一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解决市场销路问题,他们探索成立了蔬菜股份合作社,创新营运方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此后,他们又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引进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新式栽培模式及新式大棚,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增加了蔬菜产量和效益。

耿店村的经验说明,解决产业振兴问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因村施策,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多样发展,防止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一味跟风;必须以创新的精神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要把技术创新运用到产业发展之中,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从多数革命老区乡村的情况看,实施产业振兴还是个难事,需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采取上下结合的方法帮助革命老区村选择好主导产业。县乡两级可组成专家指导组,对每个乡村进行“把脉”和“会诊”,帮助其选择一到两个符合本村实际、农民会经营愿经营的优势主导产业。一旦主导产业确定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防止换一届领导又换一个主导产业。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投资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主导产业。引导鼓励各类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公司等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扩大对乡村主导产业的资金投放。聊城市老促会近年来协调金融部门,为革命老区贫困村发展提供无担保小额贷款,累计已达6亿多元,有力地扶持了近3万农户生产发展和脱贫致富,这个经验值得推广。三是重在搞好市场服务。县乡政府一定要协助乡村解决好产品销路问题。可采取加快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扩大电商覆盖面。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设点经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四是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使用。耿店村产业发展得好,关键是有50多个土生土长的技术人才做支撑,2020年整合资金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旨在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县乡政府应根据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通过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普遍培训。也可让农业专家、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还可考虑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激励大家在农村大显身手。

高度重视和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耿店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比较厚实的集体经济。目前该村集体资产达1000多万元,年收益在50万元以上。他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途径:一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参与分红。党支部以复垦的集体土地为股份,作为自然人加入合作社,通过股份获得收益。二是对村民的宅基地进行置换整合,扩大村级集体土地数量,运用国家的补偿政策,不断积累资金。三是通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商铺等,收取租赁费。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厚实的集体经济,才使该村发展各项公共事业、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了雄厚的财力保障,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我们认为,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根本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也是巩固乡村政权、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相当一部分革命老区村集体经济还十分薄弱,有的年收入仅两三万元,有的甚至没有收入,是零“家产”,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因此,应认真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乡村振兴中应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省市县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时,应明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要求,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并加强政策引导,强力推进落实。二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扶持制度。采取省市县三级相结合筹集资金,列入预算,定点投入,专项扶持,也可采取建立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的办法,募集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大对村级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的老区村的支持力度。三是推广耿店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做法。用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不断增加集体积累。四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二、三产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公共服务等,逐步实现三产融合,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