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第七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七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第七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七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
 

2021年7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务院国资委机械经济研究院院长徐东华:

智能制造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突破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一、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下旬,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从外贸依存度看,2018年后由于我国工业逐步完善,我国外贸依存度下降,国内消费重要性逐步上升。到202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约为30%,较2012年回落了15个百分点;2013年到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5%,较2008年到2012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已经从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

从外部环境看,2018年以来中美在贸易、科技、地缘政治多方面产生摩擦。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逐步加剧加大了中国外部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靠外循环来拉动内循环发展的模式面临挑战。

从劳动力结构看,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比逐年下降,我国的劳动力拐点出现在2009年,2015年后我国劳动力增量已经步入负增长。人口红利优势缩小,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外贸依存度下降。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原来靠外循环拉动的经济模式面临挑战。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历史必然。

三、“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一脉相承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政策沟通来看,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设施联通来看,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骨架的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1000列。从贸易畅通来看,我国与沿线国家累计贸易额超过7.3万亿美元;其中,2019年超过1.3万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由2013年的25%增至29.4%。从资金融通看,中国对沿线直接投资累计超过950亿美元。从民心相通来看,通过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人文交流不断深入、创新合作逐步加强。

“一带一路”建设深刻体现双循环内涵。国内国际双循环既涉及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流通之间的循环通畅,也涉及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流动、优化配置的循环畅通,是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更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对内是要带动商品和要素的市场流通,对外是通过“五通”,打通国内外的商品、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沿线国家的既有资源。“双循环”与“一带一路”都是用循环来实现畅通,用畅通来创造价值。“双循环”战略将为“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强大的机遇和推动力。“一带一路”所实现的“五通”也为“双循环”提供更为坚实的发展平台。

落实“双循环”战略要借鉴“一带一路”建设经验。“五通”战略既能带动中国经济内循环,也能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的外循环。中国内循环的质量越高,对沿线国家的带动作用就越强、价值就越大,从而形成覆盖“一带一路”所有国家、更高质量的社会经济新生态。

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建议:第一,秉持初心,聚焦“五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们应将建设重点聚焦到与“五通”密切相关的项目上来。第二,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疫情仍在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以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市场融合和人文交流来构建更加顺畅、自主和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第三,整合资源优势规避同质化竞争。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优化国内市场资源,避免部分省市在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时出现了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的迹象。第四,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智能制造是“双循环”的关键突破

纵览全球,历次科技革命重塑世界格局。纵览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相继经历了农耕技术革命、蒸汽机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每一轮科技革命重塑了世界格局,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的相继崛起到全球化的深度挑战,中国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促发新科技竞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命科学为核心的新一代科学技术。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异常迅猛,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国际一些国家的科技封锁。

百年变局下,中国经济正经历三大转变。一是要素之变。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等相对地位开始下降,人力、资本、技术、数据正在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二是动力之变。经济动力已经从粗放型的出口和投资拉动逐步变成消费内需拉动。三是形态之变。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工业经济向数字信息经济升级、线下经济向线上经济转变。

加强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潜在增速,通过创新可以实现高质量供给激活和创造新需求,从而扩大内需,打造强大的国内大循环。

智能制造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突破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形成突破就必须着眼于扩大内需和提高供给的质量,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潜在增速,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内循环,以此为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主,在国外技术封锁加强,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智能制造将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突破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