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第七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七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第七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七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
 

2021年7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次峰会以“开创‘一带一路’双循环新格局,打造产业链绿色发展新引擎”为主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峰会探讨交流以绿色低碳为引领、以创新为价值内核、以赋能产业发展为导向,对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2020年初至今,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各国都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而“一带一路”展示的理念和方向正在成为众多国家艰难跋涉的重要指引。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各国唇齿相依、命运与共的现实,更加凸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际上,1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将会使疫情恢复中有大批务实合作、造福民众的项目得到推进与落实,构建起全方位、复合型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在国内,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启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各领域各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步伐的难得机遇。围绕“一带一路”发展目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规划政策对接,推动科教文卫沟通,将为开展合作的企业和园区带来巨大机会。下面,结合峰会主题,我讲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把握大势,提振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5.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30%。中欧班列开行、发送货物分别增长43%和52%,通达欧洲23个国家168个城市。投资、自贸区建设进展明显。下半年,在国家做好境外项目和人员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有望进一步优化升级,展示更多发展机会。

二、共建共生,夯实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上许多地区蔓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不振,原有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出现断点。国内企业和园区做了很多探索与尝试,围绕稳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正在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为“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要抓住机遇,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产业集群的互动互补,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绿色转型,形成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面向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作出的庄严承诺。2021年6月23日在“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期间,中国等29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广大企业和园区要把落实倡议精神和内容作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进一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形成“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支撑。

四、优化环境,增强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推动。

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依托,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优化营商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推动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真正主体。园区管理部门要毫不松懈地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形成鼓励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的监管规则。既要重视大企业的诉求,也要倾听中小企业的呼声。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企业顺畅发展的法治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创新拼搏的成长环境、建立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环境。

“十四五”规划的大幕已经拉开,“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已经展现。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关系到园区与企业的现在,也关系到园区与企业的未来。希望与会各方充分交流、深度互动,把这次峰会开成一次有效激活企业转型升级、有力推进园区产业赋能,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盛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