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管理
 

2021年7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葆奉献赤诚 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先锋

——记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蜀南气矿矿长、党委副书记唐建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熊晓奔 罗卫东 王超

唐建荣在生产一线检查设备情况 任何明/摄

2021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本部的天然气日产量突破1000万方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蜀南气矿矿长、党委副书记唐建荣站在蜀南气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先锋突击队最前列,经历气矿重组改制的阵痛、低谷的坚持、爬坡的迂回,自信扛旗开启气矿“油气并重、常非并举、新老并进”的发展新格局。蜀南地区仅用三年时间实现年产气量从48亿方到120亿方的跃升,气矿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央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唐建荣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治水攻坚中担当重任

2002年,蜀南地区天然气年产量从当年占全国总产量一半的49.8亿方,跌落至11.42亿方的“谷底”。这一年,蜀南气矿由川南、川西南两个老矿区重组而成,这一年,唐建荣成为气矿一名年轻的气田开发工程师。

气量逐年走低,水是“祸根”。面对蜀南气田生产了数十年的老气井,油藏工程专业的唐建荣正好一身本领可以施展,他和团队走上了气田气藏“治水”攻关历程。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成熟技术可用,无数的日夜里,唐建荣与同事们“跑井场、住现场”,一口井一口井地试,反复对井下状况、地面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和工艺探索,枕着气井的跳动脉搏入眠。在川南边陲的沈公山、大洲驿等气田所在的大山中,他一扎进去就是整整6个年头。

靠着这份啃硬骨头的拼劲和水中捞气的韧劲,唐建荣带领开发团队最终确立了“低排低采,低排高采”的蜀南治水方案,率先形成国内有水气藏开发系列理论和技术,成效卓著并在业内广泛推广。其中,将这一理论技术运用的最佳典范——“一田一策”“一井一法”“一题一诊”的江安作法应运而生,创造了十年零递减的稳产传奇,蜀南老气田春潮涌动,天然气产量止跌回升。2009年年产气量16.18亿方,其中排水采气井增产近3亿方,老矿区迎来柳暗花明新阶段。

在创新转型中实干兴企

2013年,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唐建荣在这一年担任蜀南气矿矿长。在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历史使命之下,推动蜀南天然气大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唐建荣带领的这支石油队伍肩上。

进入新时期,唐建荣秉承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理念,将“页岩气规模建产、高石梯高效开发、老气田保产保效”调整为气矿新三大工程,蜀南气矿发展梯次逐渐明朗,发展目标和攻关方向更为精准。

蜀南气矿作为国内页岩气开发的排头兵,唐建荣主动和专业团队一起开展页岩气评价和先导试验,2010年钻成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实现国内页岩气从无到有的突破,进而锁定长宁、威远以及泸州深层核心建产区,为蜀南地区建成了国内首个百亿页岩气田作出了积极贡献,页岩气成为我国天然气增储上产最为可靠的中坚力量。

多年来,唐建荣带领全矿干部员工依靠改革发展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科技、管理双驱动,集中力量攻关增储上产关键技术,形成了寻找规模储量的地质研究方法,培育了页岩气高效开发和高石梯常规气高产模式,解决了系列“卡脖子”技术问题,创造了区域探明储量超万亿方,年产量突破百亿方的历史突破。

在奉献能源中践行初心

一路走来,蜀南气矿作为中国石油宝石花的鲜艳一角,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不渝地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责任使命,唐建荣始终牢记这一情怀和担当。

“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的清洁能源,绿色发展则是实现党和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题中之义。”唐建荣率领气矿领导班子积极响应号召,加强顶层设计研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质效双优、安全绿色、共建共享”的新发展格局。

实行“绿色石油地震勘探”,有效防治重点污染源,开展大型机电设备节能降耗工程。“十三五”期间,气矿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两类主要污染物分别下降了20%和24%,成功实现了增产减污。

秉持“开发一个气田、造福一方百姓”的开发理念,唐建荣大力推动供气民生工程建设,改善供气条件,着力打通荣昌-大足地区、内江主城区、泸州江北片区等供气瓶颈。2020年,蜀南气矿为川渝贵3省市、35个区县共计133家大中型企业和300多万户居民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清洁能源122亿方,为打响蓝天保卫战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石油力量。

三十余年如一日,奉献能源不停歇。唐建荣正带领团队跳起摸高,瞄准实现新目标,继续肩负着做好助推西南油气田公司“上产500亿、奋斗800亿”主力军的责任和使命,在祖国能源事业建设的征途上步履铿锵。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