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十四五”·中国园区发展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十四五”·中国园区发展报告
 

2021年5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营农场转型样本:“中国农谷”产业融合生意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何芳 郭志明

有“中国农谷”之称的屈家岭管理区原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于1953年成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营农场,2001年实行属地管理,成立屈家岭管理区。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农场到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农业示范基地,“中国农谷”走出了一条农业与多种产业叠加、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化发展之路。

“中国农谷”的

三张名片

乡村振兴赋予了“中国农谷”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农谷”逐渐形成三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名片。

一是产业名片。围绕做大做强黄桃、梅花鹿、黑陶三大传统特色产业,“中国农谷”成立产业委员会。目前,与田野股份公司合作规划建设5万亩黄桃基地,已建成1万余亩;梅花鹿养殖企业6家,养殖规模达到3000余头,正推动企业拓展鹿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统一行业标准、统一品牌,联合组建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做实鹿繁育、养殖、精深加工、康养、旅游的全产业链;依托湖北农谷实业集团建立了集陶艺术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屈陶屈窑基地,年生产陶器1万件以上,年接待游客参观3万余人次。

二是生态名片。“中国农谷”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深入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目前,关停畜禽养殖场179家,新改建各类厕所5000余座,建成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30余公里,建立了“户分类、组收集、村集中、专业公司转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运营体系,新造林4万余亩,完成汉北河(屈家岭段)、司马河等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厕所服务水平全提升、污水治理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农村人居环境全改善的目标,全区30个村(社区)已有17个获评省级生态村。

三是科技名片。“中国农谷”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投资1.2亿元建成中国农谷院士村并成功引进了傅廷栋、陈学庚、何东平等11名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涵盖农业育种、农机、食品科学等领域,与中国农科院等20个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武汉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等合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油酸油菜、现代种业等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地8个,创建湖北省土壤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水生蔬菜良种繁育中心等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5个。

以农业为核心的

产业矩阵

“中国农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是深入推进农工融合。为充分发挥20余万亩国有农用地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优势,按照“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思路,坚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工”发展模式,引导、支持农工群众围绕田野、宝得瑞等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基地,规划建设黄桃、蔬菜等2个5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蛋白桑、青饲料、小龙虾、高油酸油菜、水生蔬菜等5个3000亩生态种养基地。目前,建成黄桃、蔬菜等基地10万余亩,田野农谷生物科技园、宝得瑞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龙头企业达到2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三品一标”产品达到43个。

二是深入推进农文融合。2017年12月,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传承、弘扬、挖掘农耕文化,把文化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以历史服务现实,坚持把建设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农耕文化旅游“引爆点”,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目前,投资1亿元集中建设博物馆区、遗址核心区、休闲体验区三大板块,建成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1万平方米、园区道路20公里等,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2020年底遗址公园已开园运营。

三是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屈家岭地貌多样,山水相连。在农旅结合的发展策略指引下,湖北金色农谷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吸引近10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同时,“中国农谷”投资4400万元实施农谷大道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白龙山文化风景区旅游环线等项目,引进农谷世界科技体验园、中国农谷酒文化产业园、鹿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