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新格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新格局
 

2021年3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发展格局战略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郭振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统筹把握,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于加快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战略是发展路径的调整完善

2020年,我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踏上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历史征程。党的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夙愿。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任务的转换,经济发展路径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国内外新的形势要求。

(一)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顺应经济全球化态势,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我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等成本低的优势,实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成为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优势快速增强,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国际市场萎缩对发展路径提出了新要求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循环动能减弱,全球各经济体衰退成为主旋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文化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交往受限,金融市场动荡,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加剧了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大裂变,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破坏,促使世界经济进一步恶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2020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4.45%;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5.6%,服务贸易额同比下降15.4%。

从国内看,由全面小康向现代化迈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创新能力、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解决。

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适时调整发展路径,由出口导向型向国内需求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去年,我国率先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尽早恢复了生产。确保了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三)新的发展路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升华

党中央总结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发展路径。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问题。他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之后到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在6个月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中央召开的会议上,还是去地方视察、调研时,对其科学内涵、如何构建、重大意义等方面作过多次论述,为向现代化迈进找到了一条科学之路、正确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基础上,丰富完善了实现现代化“第一步”目标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

二、新发展格局是内需主导的双循环

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完全符合大国经济崛起的普遍规律。大国经济只有依靠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一)要坚持“立足国内循环”

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扩大内需,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这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建立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优化供给侧结构,形成更高质量供需平衡。特别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不能掉“链子”。

(二)要充分“利用国际循环”

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巨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不放弃任何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时间节点,主动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不能搞自给自足,万物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开放是我们的国策,闭关锁国是死路一条,这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证明。

(三)要把国内国际双循环统一起来

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条件下,任何国家经济都是内外联通的,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流入,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我们要继续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之间,在动态中去找平衡点,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正常运行,确保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新发展格局战略势在必行

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通过科技创新,使高端技术产业链能够循环起来,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我们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

(一)中美科技博弈将是长期的

近年来,在对外经贸合作中,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一些风险和隐患,出现了“堵点”和“卡脖子”问题。2018年到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已将超过100家中国企业和机构加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既包括华为及其附属公司,也包括军工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以及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最担心的是中国借助国家投资优势,在前沿科学技术上超越美国。美国把“中国制造2025”作为眼中钉,原因就在于此。

(二)中国科技发展动摇了美国霸权

美国围堵中国,是出于它的霸权思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后赶超美国指日可待。近年来,我国在5G、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计算等高新科技领域发展迅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弄潮儿。美国逐渐认识到中国是它经济、科技领域的有力竞争者,动摇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领跑者。

(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不小。要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进口替代,解决“卡脖子”问题。

一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梳理清“堵点”和“卡脖子”产品的核心技术,国家和社会共同发力,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二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

三要瞄准世界前沿科学技术加强研发。进一步加大投入,组织攻关,赶超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四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四、新发展格局战略有条件构建

新发展格局战略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由量变的积累一步步接近质的飞跃的发展变化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有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有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优势,经济潜力足,发展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社会大局稳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多方面优势:

(一)物质基础雄厚

1.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计算,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5个小类。

2.综合制造能力强大,全球领先,钢铁、水泥、煤炭、发电量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3.我国具备全面的产业配套能力,拥有1.4亿市场主体,产业链条完整,市场体系完善,各类商品和服务供给的优势突出。

(二)人力资源丰富

1.截至2019年底,我国16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64%,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其中,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目前我国有1.7亿人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800多万人,形成了一支由普通工人、技能人才、工程师,以及科学家组成的结构完整、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3.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三)研发经费充足

1.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992年到2018年平均增长20%,远超同期GDP年均增速。2019年达到2.21万亿元,研发强度约为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2.“十三五”时期,基础研究经费大幅增长,2019年达到1336亿元,占全社会科研总费用的比例首次超过6%。“十四五”时期,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预期达到7%以上,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首次明确要提高到8%以上,并作为指标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3.国际科技合作得到加强,“十三五”时期与50多个国家开展了联合研究;外国科技人才来华工作签证65万张。

4.2019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空间广阔

1.从消费需求看,消费增长动力强劲,潜力巨大。2020年,全社会存款218万亿元,世界第一,其中,居民存款93.44万亿元;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一个14亿人口的高消费国家,其中还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必将织就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2.从投资需求看,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投资需求强劲,城镇化建设、产业升级、中西部发展,都将不断释放投资潜力。

3.从流通过程看,我国“互联网流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业态创新,技术领先,成为推动流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巨大动力,使经济循环更加高效、灵活,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扩展。

面向未来,任务艰巨,前景光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现代化新的更高目标的政治、经济条件。尽管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华民族前进步伐不会动摇,发展之势不可阻挡。我们要遵照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路径,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就一定能够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完成中华民族的历史宏愿,实现伟大复兴。

(作者系《三峡工程史料选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教授、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