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南昌市副市长龙国英:
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让“预防为主”变成现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龙国英 |
“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主要短板再一次暴露在公众眼前。”全国政协委员、南昌市副市长龙国英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国家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同期的公共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反而下降。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明显偏低。
鉴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公有性、公平性等,财政资金投入是决定一个国家公共卫生工作水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公共卫生人员稳定等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龙国英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
一、扩大政府投入规模。提高卫生总支出的政府总支出比重,提高公共卫生支出在卫生支出的占比,参照教育事业投入做法,建议以法律形式明确公共卫生投入比重不低于GDP的0.5%。减少个人支出,把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和产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疫苗、传染病治疗费用、器具等,减少低收入人群负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体现公益性。
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通过发行公共卫生专项国债、公共卫生彩票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增大地方政府公共卫生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并通过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配套进入。鼓励多渠道增加对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抓紧准备专项债券项目,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三、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增加对综合医院的公共卫生投入,针对综合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设立专项补助,足额保障公共卫生任务所需经费。建立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专项资金,围绕新发突发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流行病学调查溯源技术、病原检验检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开展工作,创新方法、提升能力。加强人文社科、信息、管理等综合素质培养,并深入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操训练。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提高财政投入科学性,优化投入机制转变保障思路。一是明确政府和市场对疾控、基层卫生人员激励的边界和范围,激发机构活力,真正实现保障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的双重目标。二是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与医保资金融合保障公共卫生新机制。设计合理的筹资机制,将财政和医保资金共同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三是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防治结合的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