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全国两会报道·市长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全国两会报道·市长之声
 

2021年3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南昌市副市长龙国英:

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让“预防为主”变成现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龙国英

“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主要短板再一次暴露在公众眼前。”全国政协委员、南昌市副市长龙国英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国家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同期的公共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反而下降。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明显偏低。

鉴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公有性、公平性等,财政资金投入是决定一个国家公共卫生工作水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公共卫生人员稳定等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龙国英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

一、扩大政府投入规模。提高卫生总支出的政府总支出比重,提高公共卫生支出在卫生支出的占比,参照教育事业投入做法,建议以法律形式明确公共卫生投入比重不低于GDP的0.5%。减少个人支出,把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和产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如疫苗、传染病治疗费用、器具等,减少低收入人群负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体现公益性。

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通过发行公共卫生专项国债、公共卫生彩票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增大地方政府公共卫生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并通过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配套进入。鼓励多渠道增加对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抓紧准备专项债券项目,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三、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增加对综合医院的公共卫生投入,针对综合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设立专项补助,足额保障公共卫生任务所需经费。建立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专项资金,围绕新发突发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流行病学调查溯源技术、病原检验检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开展工作,创新方法、提升能力。加强人文社科、信息、管理等综合素质培养,并深入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操训练。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提高财政投入科学性,优化投入机制转变保障思路。一是明确政府和市场对疾控、基层卫生人员激励的边界和范围,激发机构活力,真正实现保障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的双重目标。二是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与医保资金融合保障公共卫生新机制。设计合理的筹资机制,将财政和医保资金共同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三是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防治结合的协作机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