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两会长镜头·营商环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两会长镜头·营商环境
 

2021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常委、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为新发展格局蓄力新动能

来源:中国企业报  

近年来,我国对营商环境改革的加速推进,已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当前,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提高国际美誉度,更是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激发企业投资信心、形成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基础,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

为此,有如下建议:

首先是要着力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进程。近年来,在中央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营商环境的改革都在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和经验,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反响良好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提升系统化、规范化,确保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和制度创新持续发挥效应,加快实现制度创新从“方言版”向“标准版”的升级。同时,营商环境建设涉及面广,与现行的上千部法规文件密切相关,有必要根据需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加快制定或修改、废止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行政规范性文件。两方面同时发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其次是央地协同系统集成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中央各部委统筹规划、各地积极探索, 形成合力,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支持。营商环境改革主要由各条线部门各自组织,相关部门在本领域开展专项改革以及便利化改革效果非常显著,涉及多部门协同的领域则推进较慢,而地方赋权往往有限,改革创新往往梗阻于最后一公里。因此,应着重构建各级之间的联动机制,建立强有力的跨部门、上下联动的多维协调机制,集中、高效处理政策落地过程中市场主体反馈的突出问题,做好制度衔接,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问题,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继续扩大地方自主改革事权,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发挥首创精神,精准施策。

另外,还要探索构建鼓励新业态、新经济、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现有的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方法和政策出发点更多是基于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当前新经济形态层出不穷、迅猛发展, 国际价值链面临重构,国际贸易也受到数字经济的深刻影响。行业创新与监管体系相对固化之间的矛盾,需要不断探索。因此,应建立容错机制,探索包容创新的监管模式,建立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协会组织、监管机构对于新兴领域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发挥多元力量,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尤其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开放和改革中联系市场主体与政府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面对改革与开放中行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探索行业新标准、规范行业行为,与国际组织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构建行业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的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应深入研究营商环境先进的经济体的政策实施路径及实施背景,并结合我国社会制度及经济、市场发展水平,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试点试验。比如中国香港在最突出的建筑施工许可和纳税两方面均为全球第一,需深入对标学习。同时其国际化优先的发展模式, 即政治文化交流、经贸往来,还有城市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建设,直接向国际水平靠拢。再比如,新加坡法制优先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企业的建设,还是企业纠纷的解决、人才的引进等皆以法律依据为基准,从而营造了一个高度依法、守法的法制化营商环境,这些都值得借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