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两会长镜头·建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两会长镜头·建筑文化
 

2021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仁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李朝阳: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而且有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成果。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干阑式住房,从河南巩县与陕北地区的土窑洞到福建与广东客家族的土楼民居,从蒙古族同胞的蒙古包到藏族同胞的帐房和碉楼民居,即使在同一岷江河谷,羌寨和藏族民居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风格形成了极富艺术性的地方特色。这说明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层次性不可避免地会对建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同时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传统建筑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建筑建造历史,祖先的优秀建筑遗产遍布全中国,丰富的建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什么是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保什么?护什么?利什么?用什么?结合公司项目和我的个人思考,答案加上四个字就是:保现、护根、利新、用全。

保现:现状不能再恶化下去,有条件要抓紧修缮加固。对于现阶段现存古建筑(包括明前古建筑、明清建筑、民国建筑、革命建筑或称红色建筑)重点保护,不能过度开发、损坏部分及时修复、建立长期保护方案和机制、延长建筑使用年限、造福子孙后代。

护根:就是要护住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精髓,护住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魂,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通过校企结合,发挥传统技艺的老工匠老艺人作用,培养一批爱中国建筑、懂中国建筑、会修会建中国建筑的精英。在修缮现存古建筑延长古建筑寿命的同时,把大部分不可能原址复建的伟大建筑,用接近于真实的建筑模型形式复建出来、保存起来、传承下去。

利新:就是将新材料、新工艺用于修缮和复建工程当中。每个时代的匠师都能运用自己的传统、加以革新,创造新的内容,解决生活和思想意识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创新推动着中国的建筑不断向前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不可能同条件材料替换的情况下,加固修缮可以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施工。在条件成熟或者有更适合材料工艺出现时,在不破坏原建筑的原则下拆除新加固修缮部分,达到最优效果。不能只认为现在技艺、工艺、条件不具备就不修缮,使情况恶劣下去。

用全:就是整合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以现阶段的古建筑和文化资源为主体,呈现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做大做强中华文化标识。

企业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展望2021年,在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层出不穷,工匠们要能灵活自如的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材料,使它们服从于中国建筑文化的要求,创造出革新的又是从传统上发展出来的手法和风格,为中国建筑文化增光添彩。

我和我的团队在民盟昌平综合支部(去年本人非常荣幸地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参政党的一员)和北京市昌平区建筑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在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宋慰祖老师和北京市昌平区建筑行业协会甄景文秘书长的关怀下,如今正在开展古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规范整理编制工作,计划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实物走访绘制、起草编制形成初稿、征求主管部门和专家意见等工作为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出一份力。企业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管这件事有没有经济效益、有没有意义,我们都要做。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会做得更好。在此过程中有我们的一份贡献足以欣慰。

借2021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之际,我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对古建筑、仿古建筑技术和材料的种类、性能、参数抓紧制定标准,整理归纳可替代的新材料新工艺。二是建议早日规范传统施工技法,明确每一项施工技法的设计规则、计算规则、构造形式规定。三是建议工程企业尽快提高古建筑、仿古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促进传统技艺与新材料新工艺的结合创新。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出台古建筑、仿古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使古建工程既要在设计上能够固本创新,向一流水平看齐,也要在施工质量上严格把关,注重每一个细微之处,最终让竣工的工程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朱晨辉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