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信息技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信息技术
 

2021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流程智造研究院:打通创新链 打造流程制造“最强大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邢侠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式创新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型攻关期,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实现弯道超车,亟须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添薪续力。

智能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流程制造工业的智能化升级更是重点领域。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流程智造研究院”)于2020年正式成立,致力于打通原始创新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创新链,释放人工智能对流程制造的“赋能”效应。

流程智造研究院通过系统解决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服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我国流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突破掣肘 攻关“卡脖子”技术

我国是流程制造工业第一大国,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等都属于典型的流程工业,流程企业年产值占全国企业年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流程制造业整体实力飞速增长,基本形成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庞大的流程制造业体系。然而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依然面临资源、技术、市场、环保、竞争等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向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和全球疫情冲击下,我国流程制造业部分领域存在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和供应链“断链”风险。部分领域的尖端技术被国外相关公司所垄断,而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我国基本处于“无人区”,工业软件的创新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软肋之一。

为推动工业核心软件自主可控,保证工业生产的安全稳定,流程智造研究院汇集国际国内顶尖人才,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成立研发团队,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流程制造业工业基础软件与智能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实现工艺机理和工业知识向工业模型和工业软件的转变,通过自主研发以实现国产替代,破解工业软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打造流程制造“工业大脑” 搭建生态产业链

流程智造研究院对标国际标准,聚焦前沿科技,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流程制造的深度融合,研究物质转化制造过程的智能优化调控机制,通过对流程制造过程机制的创新理解和认知以及调控方法的深化完善,系统解决高端产品性能、大规模资源能源优化以及柔性自主调控等重大科学问题,并进一步打造大宗原材料工业和系列高端材料/化学品等流程制造的“最强大脑”。

目前流程制造工业痛点较多,产业生态和集成效应尚未显现。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贺仁龙介绍,研究院落户临港新片区,目的是带动工业软件产业聚集,这里汇集了石油石化、生物医药,以及水泥建材等流程制造产业,研究院未来计划将平台积累的软实力,汇集到全行业,带动形成产业联盟。为此,建议合理利用长三角区域的地理、政策、产业、 科技和人才优势。

“流程智造研究院将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助力流程制造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地区流程制造业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贺仁龙表示。

流程制造工业往往体量巨大,全球供需端需要通过工业互联和智能互联技术,实现跨境之间的信息数据交互,才能确保供应链与产业链稳定高效运行,并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去年疫情期间航班骤减,航线萎缩带来燃油需求下降,石油行业需要提前布局,将原油库存转化为其他产品来缓解压力,这就是典型的跨国之间的协同制造。

流程智造研究院放眼国际,旨在搭建供应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平台,实现供应链的稳链与拓链,助力我国流程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高端环节,构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的愿景是打造成世界一流、全球领先的流程制造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贺仁龙表示。

流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流程智造研究院在加快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策源建设的同时,也为科研与产业化搭建桥梁枢纽,打通研发与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构建流程制造生态体系,夯实科技创新发展基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