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代表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代表访谈
 

2021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人大代表、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

成立民营科技企业专职服务机构 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龚友国

拥有25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37项,在上市公司第三代半导体GaN专利统计中排名第一,在电子信息类防务重要科研项目名列国内前三……这都是科技硬实力的直观体现,也是海特集团以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底气所在。

作为我国最早提供航空专业技术服务的公司,海特集团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潜心科研,创造了多个第一和唯一:第一家获得民航飞机维修许可证的民营企业,第一家独立完成国内B737NG客改货改装的企业,我国第一台国产民用全动D级飞行模拟器制造者,国内唯一被工信部认定的中小型飞机发动机维修基地和再制造企业,中国最大的民营飞机大修及客改货公司,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条6英寸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商用生产线缔造者……

海特集团是我国民营航空综合技术服务与高端芯片设计制造领域的领航企业,作为一家以科技及创新为生存根本的民营企业,对基层科技创新环境感受较为敏锐。近日,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进行了专访。

完善健全

科技支持体系

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方面的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政策支持应用科学。如今中美技术脱钩,要想在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完成“十四五”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其核心要义是要在核心科技方面实现自主可控发展且技术供应链完整安全。

在此背景下,李飚认为,国家在支持科技装备发展和建立技术供应链完整安全以及基础科学体系建设方面要特别重视,加大力度。发达国家卡的是我们的底层技术,这些方面要想发展必须要有投入。科技应用赚钱快,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大资金,技术研究成功后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民营科技企业虽有高科技人才,但往往资金有限。“建议把具有科研能力的企业组织起来,把科研选题和经费发放给他们,定专项,给予专门支持。”除此之外,李飚表示,发展科技事业,可以像脱贫攻坚、城市规划建设那样,形成并健全体系,将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纳入系统中,有的放失,科学规划,高效推进。

“对一些做基础研究的需要长期投资的企业,应该给他们创造体制机制及生态的保障,通过经信和发改部门每年为其发放一定比例的研究项目,并给予经费扶持。”其实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无差别地向科技研究人员和科技机构发放项目开发和技术研究经费。目前,科技创新项目评审方面的一些做法仍亟待优化,“哪些企业是真正有实力的,哪些科技创新项目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些都要进行筛选和梳理,经费有限,可以不搞大水漫灌,要精准滴灌,要包含广大的民营科技企业。”李飚说。

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李飚认为应该把科技创新方面的项目和支持单独规划出来,要使得“滴灌”更平等,效果最大化。鉴于此,李飚建议国家成立一个推动创新和技术发展的专门机构,纳入到正式编制中,给予专门的财政和经费,为民营企业及科技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支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企业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鼓励和表彰的通道,激发企业家创新热情。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前沿科技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突破,这要归功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和中国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民营科技工作者来说,效率与生存直接相关,可以简化项目评估程序,避免层层审批以提高效率,这方面需要研究更好的办法。”李飚说。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需要好政策和好环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又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据相关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超过70%,仅就发明专利一项,民营企业的贡献率超过75%。因此,政策支持与公平的机遇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创新及我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李飚代表认为,民营企业因务实、创新和灵活的管理制度,符合科学机制,最适合创新发展,国家将民营企业纳入科技创新的“大盘子”里是加快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现代化强国”梦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政策支持方面,无论国企民企都该支持。“现在我们的企业感受特别明显,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民营科技企业不一定能得到,特别是预研、科研、技改等经费方面。”

为此,建议通过专门的机构将民营企业和民间科技人员有序地组织起来,一方面彰显其重视性,另一方面也为民间创新提振士气。“改革开放40多年,民营企业科研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极具实力。打造科技强国,这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当把这股力量纳入科技创新的制度系统中,一起规划、扶持,无论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科研方面,都要把这股力量组织起来。”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科技方面填补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国家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几年,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经费补贴成为核心推动力量,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在芯片、集成电路等核心科技领域,从建厂到市场,企业依然是压力和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李飚表示,对在核心科技领域战斗的民营企业,国家在经费补贴方面应该予以大力支持,激发民营基层科研士气,提振企业的信心。

在科技计划管理制度的设计方面,李飚希望能够将真正有科技研发能力的民营企业纳入到国家的“盘子”中,对已经纳入到清单中的项目,都应予以经费支持,提高行政效率,少搞或不搞重复评审。

旗帜鲜明支持国产化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中国境内合资落地科研与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且出产了很多优质的产品,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好。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在政府采购上支持这些高科技企业研究生产的好产品替代进口,节约外汇。

据了解,我国已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同等先进水平的民用航空D级飞行模拟器,但我国超过95%的市场依然被国外同类产品占有。为什么呢?“我们还缺少一些政策支持与引导,建议只要在中国研发生产且在中国上税,可以优先纳入政府采购中,推动和引导国有控股或参股机构和企业优先采购。这些企业发展了就可以应对国外对我们的封锁。”李飚说。

支持国产科技产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科研成果出来以后得不到市场的肯定与支持,会伤害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以华为为例,仅仅是支持芯片但不支持底层架构的东西,不支持配套,迟早是要断链子的。

支持国产,加强国产化,实现科技自主自强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为此李飚表示,国产化的加强会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在技术交易和技术市场方面的谈判筹码。支持国产,不仅仅是对终端产品的支持,而是对相关配套及整个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在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被重点提及,多达8次,这点尤为重要。对于核心技术的供应链,我们真的可以像脱贫攻坚那样去做,国家要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梦想,一定要把科技创新的整个科技产业链条规划好,通过政策和资源的牵引,激发基础创新活力,此点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的

根本在人才

创新是科技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科技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核心技术的发明创造关键在人才。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李飚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第一,目前高等教育应该更开放,特别是进入到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研究人员,应该坚持宽进严出。“因为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学习慢一点可是意志力很强,十年如一日也能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要通过开放的教育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吸引更有经验的人,而不是限于原来的老的评审机制。”第二,要形成科研的畅通流通机制,让一些专家及成功的创新者、创业者能够回流到高校,然后再出来继续搞科研,发挥传播、教育及学术作用。“在现实中,要让人才找到终身的位置,制造和科研可兼得。现在很多专家退休以后职业生命就结束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机制,让这些具有一线科研经验的人才能持续发挥价值。”

近年来,吸引来自海内外的各路英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是很多地方的通行做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税收问题通常会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拦路虎。“对于民企来说,一些回国的人才在国外交税很低,但国内高端人才因为高工资,个人所得税交的也多,这样就制约了高端人才的引进,造成企业的人才成本越来越高,竞争力就越来越差。我们必须要有专门的政策解决这一问题,否则不仅很难吸引人才,科研成本也会很高。要让科技企业能够养得起、用得起、留得住人才。”

李飚表示,对于企业而言,高科技人才是“宝贝”,“国家应该出台专门的政策去评定这些‘宝贝’,对于这样的‘宝贝’及其用人单位都应该减税,这样才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过来。”

除了减税和经费支持之外,尤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体系及生态的建立。李飚认为,要真正地去规划,从头到尾一点一滴地去做,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及相关人才在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光靠政策不行,关键是要建立生态,要有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有了良好的科研福利体系和制度基础,科技创新之花才会长盛不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