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人物
 

2020年12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力钜献 奋战在建筑一线的冲锋者

——访全国劳动模范、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上饶市城镇综合管廊项目经理杨岸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洪小龙 谢甜

项目经理杨岸峰
杨岸峰(右)在施工现场

江西上饶市中心城区,一条双向六车道、横贯东西的崭新公路,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而路的下面,正在建设着该市第一条城市地下管廊——上饶市城镇综合管廊。杨岸峰——该管廊项目经理,来自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距离他上次获评江西省劳动模范刚好5年。

不惑之年的杨岸峰,已在建筑行业深耕20余年。生于湖南长沙的他,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江西等地开展工程项目。工程人四海为家,他常说工地在哪,人在哪,哪里就是家乡。在上饶这片土地,他汲取养分不断成长,近十多年拿下全国一级注册建造师证、取得高级工程师证、成功申报多项国家专利发明,并将所学所思转变成建筑力量,更好的服务、回报上饶人民。

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

杨岸峰是一名有着十多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在央企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他有着坚定的理念和信念。用他的话说:“我是一名党员,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听党话跟党走”。

2016年是“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杨岸峰作为项目的党支部书记,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带头投入这场战斗。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项目党组织优势,主动对接贫困县贫困村需求。在广丰区管村进行秀美乡村建设,投资数十万元免费为街道两侧民宅改造外立面、粉刷外墙,做起“穿衣戴帽”工程,街道面貌顿时焕然一新;在弋阳县圭峰镇宝石村,出资修建沥青路面村道,让村民不再“出门两脚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他及他所在企业的爱心之路,更是打开了当地扶贫产业、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致富路、幸福路,并立了一个路牌——“幸福路”。

杨岸峰始终牢记党员的宗旨,坚守初心使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他带头组织大家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并积极响应当地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力做好复工复产,对项目工地上的农民工,全部配备较高等级的防护装备。对工地外来务工人员,该检测就检测、该隔离就隔离,项目全程负责,同时还不忘给他们送去关爱。并反复跟项目管理人员强调,防疫工作必须保证万无一失,虽然病毒隔离人与人的距离,但是不能冰冷了心与心的温度。2020年7月,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遭遇超历史大洪水,周边县(市、区)被淹、居民大规模转移。杨岸峰再次响应政府号召,带人连夜采购超大水泵支援前线。大灾大难面前,更显一名共产党员的勇气和初心。

砥砺前行,办好事办成事

作为上饶320国道改扩建项目负责人,杨岸峰来到了上饶,他将在这里谱写华章。

这条全长60公里的320国道改造线路,是连接东中西部的交通大动脉之一。途经5个县(区)、涉及10个乡镇,不仅工期任务紧迫、施工难度大,更大的挑战在于牵涉面广、协调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

工作环境艰苦不可怕,让人头疼的是面临沿线周边的征地拆迁及做通当地居民的思想工作配合搬迁施工。他组织项目成立解说小组,一家家、一户户上门解释,向村民解说公路修好后的便利局面。60公里路,光为拆迁工作他就走烂了4双运动鞋。当地居民从开始的不理解、阻工,到后来的完成配合当地政府、项目工作,杨岸峰及他的团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工作面打开了,杨岸峰大刀阔斧施展拳脚,带着团队铆足劲埋头苦干。一般时期“5+2”,关键时期“三班倒”;关键节点干脆全天候待在工地,困了就倒车上眯会,醒来就是现场会议、资源检查安排。一点点看着、一点点守着、一点点护着320国道从“黄”到“白”,从“白”到“黑”的蜕变。

最终,新320国道提前通车,成为了大美上饶的主要交通运输干道之一。该项目成为了企业(公司)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纽带,该项目完成招商融资5亿元,成为当年中国建筑集团在江西省最大的一笔投资,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320国道改扩建项目建筑材料就近就地采购,连续多年带动地方中小型材料企业发展;工人就地招募,带动当地数千个就业岗位。不仅为杨岸峰赢得了声誉,同时也攒下了口碑。2015年他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两年后,他作为上饶市城镇综合管廊项目经理,继续为建设大美上饶贡献力量。

作为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管廊项目建设工期1095天,项目合同额达10.56亿元。项目地处上饶市中心城区,包括天佑大道西段、明叔路、经七路、陶侃路及五三大道东延伸段5条管廊的基坑工程、结构工程、安装工程等。建成后将完善上饶市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塑造上饶市城市形象,彰显上饶市绿城风采,打造“设施配套、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品质提升”的高效便利城市环境,实现上饶市绿色城市形象大改善、宜居城市品位大提升。

江西省、市两级领导高度评价杨岸峰所做的贡献,上饶市政府领导说:“中建五局是一个有担当的企业,杨岸峰是一个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他们真正践行了 ‘做一项工程,立一座丰碑’的庄严承诺。”

劳动托起梦想,创新赢取未来

作为一名资深工程人,杨岸峰深刻明白,做好工程不仅要强化队伍和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更要依靠科技取胜。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二十多年来,杨岸峰扎根基层,专心钻研一件事,从一名平凡普通的技术职工一步步成长为企业明星项目经理、技术创新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背后的原因,离不开他坚持学习、热爱工作、精益求精、奋发向上的精神劲头。

接手管廊项目,他并没有急于布置施工现场,而是带领团队辗转几个有管廊施工经验的城市学习他们的经验。他发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致力于打造一条高质量、高标准、充满技术含量的地下综合管廊。

在其获评江西省劳动模范后,公司成立了“杨岸峰劳模创新工作室”,由杨岸峰带领的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勇于钻研,取得较大成果。近年,他还成功申报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已批。一是发明“移动式激光检测管廊支架预埋槽道垂直度装置”。相比普通装置每次只能用卷尺测量、肉眼观察且只能测一个点,杨岸峰的这个发明则实现了一个装置、多组红外激光、同时测多个预埋槽道的垂直度。而且该装置可向前推动,移动方便,减少了劳动量和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成本,工作效率提高了好几倍。二是发明了“分次浇筑的混凝土导墙工装”法。该发明大大减少了混凝土漏浆、挂帘、错台等混凝土成型缺陷,改善了渗水路径,提高了结构防水能力,方便快速装拆,节约了施工成本,更重要的是极大提高了导墙的工整度、美观度和施工进度。

同时,工作室成员积极总结归纳施工技术经验,在国家级期刊中发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防水处理技术分析与研究》《长纤维热塑性材料组合模板在城市综合管廊的应用与研究》等多篇论文。他带领团队推出的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组合模板是国家积极推广的“四新”技术产品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产品,重量轻、强度高、易拆装,降低施工成本,板面不亲混凝土浆,砼成型面达到清水墙效果,且重复周转次数多,降低施工成本,符合国家“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产业政策导向,模板废弃后,可以全部回收再生。工作室获国家级QC成果两项,省部级QC成果两项,其中《提高综合管廊预埋槽道安装一次合格率》荣获“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Ⅱ类成果”“全国市政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奖”,该成果可将综合管廊预埋槽道安装一次验收合格率由88.2%提升到98.1%,减少了后期维修工期及费用,有效减少国家资源浪费。

针对富水地段地下城市综合管廊变形缝防水施工难,极限空间条件下综合管廊主体侧墙单边支撑快速施工组织难等问题,工作室归纳总结出《高承压水复杂地层条件下综合管廊变形缝防水施工工法》《极限空间条件下综合管廊主体侧墙单边支撑快速施工工法》省级工法两项,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较好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另外,他积极推动BIM技术运用,获得省级BIM奖项1项,国家级BIM奖项2项,完成企业科研课题四项。

正是他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他及他的工作室——“杨岸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并在2019年度被评为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珍惜荣誉,一方青砖表丹心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紧跟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初入邵阳、南下南宁、西进昆明、东抵上饶,走过了二十个春秋;从初入职场参与3.7KM项目的行业新人,到独当一面、执掌60KM大型公路项目,他坚守着讲政治、讲良心的责任担当。经历的十余个项目,共计里程上百公里,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技术尖兵,杨岸峰深知建筑领域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他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 “人人上讲台”活动,通过岗位练兵、技能培训、导师带头,带出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专业人才队伍。2018年10月,项目部协办“上饶市第二届(砌筑、钢筋绑扎)职工技能运动会”,项目参赛选手荣获砌筑比赛第一名,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项目团队荣获上饶市“五一劳动奖状”。

杨岸峰十分感恩,他感谢企业给他平台,也感谢上饶人民给他机会,更感谢各界领导、同志的信任和支持。他会珍惜劳模荣誉,并用行动来诠释劳模精神,继续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年轻有激情、敢闯、敢拼的团队在这片土地上贡献力量。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坚守基层,二十年求索创新,杨岸峰专注于建筑行业新型技术应用,积极探寻创新智慧驱动模式,为绿色发展而奋斗不止。他化身成筑建美好河山中的一方青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