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枯木逢春吐嫩芽 老牌国企焕新生

——“二厂记忆”诉说平凡而真实的故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思蘅 金立享 魏燏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2019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名单,经过多轮专家评审、遴选,中国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华西包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厂记忆”品牌,从97家央企近300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2019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之品牌保护单元,成为33个央企典型案例之一。

透过时间的窗口,“二厂记忆”品牌的背后,承载着一个老牌企业历经九十余年的岁月沧桑,诉说着一个个用时间连缀成的平凡而真实的故事。

中央印制厂:烽火年代的印记

1930年,四川军阀刘湘在重庆创办了印刷所,是重庆印制二厂的前身,印制地方发行的纸币及其它有价证券。在那个年代,国家积贫积弱,偌大个中国,由于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大部分钞票都只能委托美国和英国的印制公司承印。

1937年,抗战爆发后,重庆逐渐成为抗战的大后方。1941年2月1日,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在重庆成立印制钞券事务处,并收购财政部印刷所,更名为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这是中国现代印钞史上第一家大型国家印钞厂。1945年3月,该厂改组为中央印制厂。中央印制厂印刷的钞票,在当时代表了我国印钞业的最高水平。

1946年,由于抗战胜利,中央印制厂重要设备与技术人员东迁上海,成立中央印制厂上海厂。1949年3月,由于国民党在东北、中原及华北一带军事上节节败退,中央印制厂重庆厂曾短暂恢复生产。10月,由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范围内的溃败已成定局,国民政府将部分设备和核心技术人员迁往台湾,在台湾设立“中央印制总厂”,延续开展业务至今。

人民印刷厂:红色洗礼后的国有企业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中央印制厂由军管会接管,更名为人民印刷厂,参与印制第一套人民币。1950年底,人民印刷厂划归重庆市政府。后几经变更,经多次合并重组,人民印刷厂胶印部分发展为重庆印制二厂。建国后,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为稳定物价和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用品需求,政府通过发行各种票证对生活用品实行计划供应。

随着时代变化,二厂逐渐从钞券、票证印刷转向民用品生产,主要涉及烟、酒、医药、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商标和包装,后专注于酒包装的生产制造,主要承接来自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尖庄、沱牌等名酒的包装业务。二厂凭借自身的雄厚实力、高超的印制技术,在整个西南地区印刷业享有良好口碑,赢得了印刷业“西南王”的称号。

华西包装集团:从辉煌走向沉沦

1993年,经国家经贸委批准,中国包装总公司(下称中包公司)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华西包装集团公司,印制二厂即为华包集团的核心企业和前身。

华包集团是我国包装行业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曾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涵盖包装印刷、纸容器、印铁制罐、包装材料、包装科研教育等生产服务系列的包装企业,一度拥有60多家下属企业,1家A股上市公司,员工最多时近万人,为我国包装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重庆市和西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因包装主业产品多为配套的中间产品和附加产品,常常受制于人;而且由于包装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进入门槛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的壮大,华包集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订单逐渐流失,加之企业体制、机制等诸多原因,华包集团逐步由盛而衰,陷入市场萎缩、主业下滑、资金短缺、债务和诉讼风险加大、人员包袱沉重等困境。尽管华包集团努力通过困难企业的破产关闭、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关迁改调”等契机,实施企业调整,力求摆脱困境。但几经挣扎和努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规模日渐萎缩,多数下属子公司陷入困境,被迫走上了一条历时10余年的大面积退出之路。

从2002年至2012年,华包集团历经曲折,共关闭退出企业20余户,安置职工7000余人。10年间,因企业退出而引发的人员集访、堵塞城市主干道、长时间围困企业领导、封堵企业厂门、占据企业办公场地等不稳定事件频繁发生,华包集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成为企业历史上的一段痛苦记忆。

二厂记忆品牌:被逼出来的创新发展之路

企业发展路在何方?

经历了10年退出的艰难时期之后,华包集团一方面通过处置资产筹措生存和发展资金,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发展出路,力求改变现状。

华包集团的危机状况,引起了上级中包公司的注意。2015年9月,中包公司党委调整充实了华包集团领导班子,堵俊海受命担任华包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在中包公司党委对华包集团脱困转型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华包集团脱困转型创造条件。

上任之初,华包集团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识到: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探索开展文创产业,进一步提升资产价值,既顺应国家政策,又符合企业实际,还可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几年来,通过大量的艰苦探索,立足现有资源,盘活存量土地,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而积累经验,锻炼团队,借国企改革和城市更新的东风,积极践行诚通资产2.0版战略,努力成为旧厂房改造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者的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方向逐渐清晰并不断充实完善。

针对印制二厂遗留下来的旧厂区,2015年,华包集团引进专业化设计公司,植入文化创意元素,开始打造一个以创新体验商业为载体的复合型商、旅、文产业项目,并于2017年6月开园。该园开园后即成为重庆文化旅游的地标性景点和网红打卡地,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18年5月4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和市长唐良智到二厂文创园考察、调研。陈敏尔对“文创园在开发建设中尊重历史,主体建筑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给予高度肯定。

在二厂文创园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华包集团深入挖掘“二厂”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二厂记忆”品牌。

目前,“二厂记忆”正衍生出系列品牌:以展现二厂变迁过程中珍贵史料的“二厂记忆·博物馆”2019年底已建成开馆,为二厂文创园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基因,支撑起园区浓厚的文化氛围;集印刷文化、国企文化、钱币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私人定制等多种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二厂记忆·体验馆”2020年9月试营业反响良好,游客络绎不绝;以“工业风”为主题的“二厂记忆·的米民宿”已基本建成,2021年元旦即可投入运营;“二厂记忆·食堂”餐饮项目已设计完成,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工程建设;一批以二厂及重庆为设计元素、私人定制为特色的“二厂记忆”衍生品已推向市场,受到游客喜爱。“二厂记忆”系列品牌的打造,为企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厂文创园的成功打造和“二厂记忆”品牌的初战告捷,让华包人看到了品牌延展运作的广阔空间和它极具价值的商业模式。目前,华包集团正在以二厂文创园为样板间和“二厂记忆”品牌经营为模式有序推进另外两个位于重庆主城区的文创园项目。

老牌国企浴火重生的“根”与“魂”

华包集团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程,但华包人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根与魂”,起着凝聚人心定海神针的作用。

近年来,华包集团党委认真落实 “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要求,集团党委从华包集团转型战略的探索和确立,依靠的是华包集团党委和员工的集体智慧;对于华包集团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华包集团切实按照党委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决策,力避一言堂;华包集团纪委对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实施过程,实行先期介入,确保招投标在阳光下运行。

“印二哥”党建之家:党建品牌创新的新故事

为打造党建创新品牌,“印二哥”正成为“二厂记忆”品牌的代言人。以“印二哥”为名创建党建之家,是华包集团党委为聚焦落实“三融一化”党建工程,提升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和效能,按照诚通集团党委、中包公司党委下达的党建品牌创新工作任务,策划创建的基层党建品牌。创建该品牌,旨在促进党建与经营的深度融合,集交流、宣传、创新三大平台功能于一身,努力打造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成的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党建品牌。

“印二哥”党建之家自2020年7月创建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印二哥龙门阵”、“印二哥红色讲堂”、“印二哥带你观展”等活动,通过央企与地方国企党建交流、非公企业交流、跨系统支部共建及联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党课开讲啦”、党建工作现场学习会等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

党建品牌与经营品牌同步开展。创建“印二哥”党建之家之初,华包集团就明确提出经营性的品牌要可以同时展开。但这时的“印二哥”还并不是一个品牌,他只是“二厂记忆”品牌的代言人。为便于开展经营工作,华包集团及时提交了“印二哥”文字和图形的商标注册申请。“印二哥”从形象代言人转换为“二厂记忆”的一个延展品牌,得益于此次党建品牌创新工作。可以说,“印二哥”品牌的创立,是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的初步成果,也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例证。目前,随着“印二哥”表情包的上线推出,其品牌影响力正在不断传播和扩大。

未来,“印二哥”党建之家将成为一个与经营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党建品牌。一方面,党建直接拓宽经营的渠道和资源;另一方面,经营的发展带动党建的延展。华包集团的文创园开在哪里,“印二哥”党建之家就延伸至哪里,相互赋能、相互促进。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历经数十年跌宕起伏,沧桑变幻,华包集团从一个日暮途穷的老国企,而今涅槃重生变成一个焕发青春的活力企业,可谓枯木逢春吐新芽,老牌国企焕新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