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协同推进国资国企实践和理论创新

国资委与中国社科院联合组建“智慧大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国资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首届国有经济研究峰会现场

(上接第一版)国有经济研究智库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秉持实事求是、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围绕重大现实问题,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学说;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植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沃土,深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要加强合作,注重发挥协同效应,坚持开门办智库,与院内外、国内外研究部门和社会各界建立起广泛联系,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把智库建设成为开放性学术平台,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郝鹏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国有经济研究智库成立为契机,积极促进企业界与学术界联手、企业家与理论家合作,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国有经济研究智库的首要任务是要高举旗帜,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经济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这一重要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学科化,为国有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引;重要责任是要与时俱进,积极回答国有经济重大实践问题,打通理论与实践、打通企业界与学术界,在实践与理论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过程中,更好推动国有经济发展;学术使命是要创新创造,不断作出国有经济理论新概括,共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有经济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翁杰明表示,成立国有经济研究智库是推动国资国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国有经济更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国资国企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必须坚持主动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翁杰明介绍,2019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201.3万亿元,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到80家。

专家学者、央企负责人共话经济发展课题

在首届国有经济研究峰会上,与会嘉宾就国有经济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黄群慧认为,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处于行业领先状态,二是在所处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是企业发展是可持续的,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杨瑞龙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从效果上看,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率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存在的不足是“混而不改”的现象依然存在。关于如何避免只混不改,杨瑞龙认为,一是要看民营资本的经营机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二是要看混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等问题。

王安表示,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国有经济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导航和支柱作用,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保持和巩固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为发展方向,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除此之外,还要切实关注发展阶段及要素红利的变化、统筹推动各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各类转制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的‘优等生’、我国经济的‘压舱石’,因此要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强做优。”宋志平表示,上市公司要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投资者。而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更要不断提高治理理念、改革机制,以此不断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市值。

戴厚良表示,目前企业治理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对于国有企业的治理理论和研究实践还有待深入。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治理完善实践中不能简单照抄西方国家,需要国有企业、智库、研究机构协同协作,加强联合研究,不断创新完善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理论和治理体系。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首届国有经济研究峰会恰逢其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也非常期待与兄弟单位一起加强国有企业的智库研究工作,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我国国有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走深走实。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