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综合
 

2020年7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隧穿金陵江 匠心铸品质

——中交隧道局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宫贺

近日,由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隧道局)承建被誉为长江上盾构施工难度最大的过江通道——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简称和燕路项目)进入江中水下施工阶段。这标志着该隧道已到达施工技术难题区,准备“开啃”“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

作为全国首例超大直径盾构穿越断层、岩溶地层的过江隧道,和燕路项目A3标段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上,是穿越长江隧道工程右线盾构段施工项目,这是目前全国江底隧道中水深最高的隧道之一。该项目施工需在短时间内穿越跨度大、地质软硬不均的多种地层,同时还需穿越多条断裂带,具有极大的施工困难。

强化管理铸造品质工程

“我们以平安工地、品质工程创建为抓手,以创建品牌工程为核心,以打造符合业主、公司的相关要求及可推广的施工现场为主导思想,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共同打造现场管理示范工程。”中交隧道局和燕路过江隧道A3标段项目经理王义盛介绍说。

王义盛介绍,项目部还建立了“安全随手拍”制度,以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安全责任覆盖到项目部每一个管理人员。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参与施工安全管理。

现场管理的关键是“人”。项目部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强调“地质是基础,设备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的理念。

“我们同时注重管理团队全方面建设,通过组织党员活动日等活动,加强项目员工思想建设,促进项目施工生产,整体提升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中交隧道局和燕路过江隧道A3标段党支部书记梁玉强说道。

“四新”引领展现高超本领

创新是项目攻坚克难的动力。为应对和燕路项目复杂且极具挑战的施工环境,项目积极开展“四新技术”“五小发明”“专利申请”等创新应用,全面落实“以创新促效率,以发明促生产”的管理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四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和燕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亮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断优化工艺、创新技术,引进新材料、新设备,以确保隧道现场施工质量安全。

通过技术攻关,和燕路项目实现了在盾构始发建舱时的“无渗无漏”。这滴水不漏的功夫展现出的是项目在大盾构领域领先且雄厚的技术实力,也为成功克服和解决了同行业在此类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难题做出了样板。

精细管理兜住安全“底线”

盾构隧道因为施工环境复杂、工种危险系数高、工作人员人数多等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压力。要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有序推进,必须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来守住安全“底线”。

为此,在安全管理上,和燕路项目以“平安工地”建设为依托,高定位、严要求,高标准建设,直接提升项目整体安全建设氛围。中交隧道局和燕路过江隧道A3标段项目安全总监李颜东表示,“只有牢记安全管理的全局规划、提前设计、统一部署的重要性,才能为项目本质安全保驾护航。”

王义盛表示,项目部将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以严格的态度、饱满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并通过继续加大管理、技术、措施、设施等方面的力度,保障现场施工安全,全力打造“平安工地”。

做足环保守护“青山绿水”

作为跨越长江的江底大通道,和燕路项目无论是在设计、施工还是在管控过程中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处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在工程材质选择上,项目部选用了一种既无毒环保,又且可用于盾构机上的注浆设备,主要用于隧道管片外周充填材料,由于本身不易融化,不仅保证工程安全建设,还可以起到环保的效果。”王义盛介绍道。

自2017年年底和燕路项目开工以来,中交隧道局在江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体员工始终以安全为基础、以品质为目标,匠心“智造”继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后的又一品牌工程,以实际行动擦亮“大直径盾构先锋队”这一金字招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