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理论
 

2020年7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赫斯《论货币的本质》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金正连

现代社会,金钱正日益处于极端异化状态。金钱的魔力从何而来?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德国哲学家、早期共产主义者莫泽斯·赫斯给出了精彩的回答。赫斯于1845年写出《论货币的本质》,“赫斯的经济异化思想影响了马克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恩格斯评价这一时期的赫斯是“党的最早的共产主义者”,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受其影响。170多年后的现代人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赫斯眼里,货币是“普遍的废物,这种货币不是有机的、活的肉体……因为它按其本性来说是无机的、没有构造、没有内在的差别,它无非是一个僵死的量、一个数量或数目”。

赫斯看来,失去灵魂的货币必须要为自己寻找到灵魂,否则货币就会腐烂。

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追求物质享受;第二境界是追求精神享受;第三境界是为他人谋幸福。

只达到第一个境界,人类无异于动物。只有达到第二个境界才能体现出人类高于动物界,人类的世界才有意义,人类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能有一部分人像马克思那样思虑全人类的幸福,让人类过上和谐美满的生活,这才是动物界望尘莫及的、真正的人类生活。

一、金钱的魔力

当今社会,金钱的魔力有多大,只要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一目了然了。为了金钱,有的人六亲不认;有的人道德沦丧;有的人不知廉耻。金钱已经吞噬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为了追逐金钱,有的人不惜舍弃一切属于人的东西,如亲情、友谊、尊严、肉体、灵魂,甚至生命。对金钱的崇拜导致一些人的严重异化。它“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到了这个地步,金钱还是金钱吗?金钱还是那个由贝壳演化而来、为人类服务的交换媒介吗?金钱已经登上神坛,成为一些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为了获得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二、金钱的本质

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早期共产主义者莫泽斯·赫斯于170多年前就发表了《论货币的本质》一文。“这一文本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并促使马克思思想产生重大变化。”在这篇文章中,赫斯详尽论述了货币的本质,戳穿了金钱的虚假面目。

(一)“让失去肉体的灵魂去追赶失去灵魂的物质”

1.货币是普遍的废物,是僵死的数量

在赫斯眼里,货币是“普遍的废物,这种货币不是有机的、活的肉体……因为它按其本性来说是无机的、没有构造、没有内在的差别,它无非是一个僵死的量、一个数量或数目”。既然货币是一个僵死的数量,它怎么能成为人们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呢?

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在必然王国的第一个时期里,以自然必然性为主导的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产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人类主体是为生存而生产,人为自然对象所奴役;而在经济必然性为主导的社会里,生产的目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人为了金钱而生产,人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商品和货币所奴役;在进入自由王国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是为了人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也是历史运动的直接目的。”在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的时期,人们受金钱的奴役,为了金钱而生产。只有到了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时期,人才不再受奴役,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与货币分离

赫斯认为,“货币永远不可能变为财产。”因为人同货币是分离的,所以,“现在一切社会努力的内容就是货币。”金钱至上的比比皆是,有的还把追求金钱当做幸福。“你必须把一个不属于你的肉体作为幸福,把能够用你自己的肉体、用你自己的血肉、用你自己的生命活动去同这种废物相交换,因此把出卖你自己作为幸福……你必须把成为现代的奴隶作为幸福”。人的生命多么宝贵,人的生命活动也应该是高尚的,但是我们却用高尚的东西换取废物,这是现代人的异化。人应该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活动用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做自己乐意的、悦人悦己的事,这才配作高尚的人。

(二)“个体被提升为目的,类被贬低为手段,这是人的生活和自然生活的根本颠倒”

个体被提升为目的,类被贬低为手段,这是人的生活和自然生活的根本颠倒。赫斯认为,在自然界中个体是手段,类是目的,个体为了类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比如,母鸡为了保护雏鸡免遭外来袭击,它情愿进行各种斗争,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自然界始终只是关心自我生产,关心维持类生活,维持真正的生命活动。”“自然的世界观是建立在这种世界秩序的基础上的,这种世界观把类看作生活本身,而把个体只看作是生活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言,“实际的生产者表现为单纯的生产手段,物质财富表现为目的。”

高贵的人应该有更高贵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地创造崭新的生活、崭新的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换取仅仅是可怜的生存。人类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金钱或者其他。

(三)“货币是社会的血,是被出卖的、被抽出来的血”

1.人格与财产分离,人是赤贫的钱袋持有者

按照赫斯的观点,人格与财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像人离不开周围的水、空气等一样。但是自从产生了商品、货币之后,人类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就被打破了,人与财产也就分离了。“私人和共同体的分离,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分离,实际上始终是存在的,因为这种分离无非是人格和财产的分离罢了”。

试想一下那些终身追求金钱的人,除了金钱他们还能拥有什么?人真的只是一个赤贫的钱袋持有者。一辈子守着金钱,死后也难带着金钱进棺材,金钱是他们的主子;挣来钱自己就花天酒地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他们是可怜虫;只有那些善于利用金钱、从中挖掘出巨大效益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恩格斯用金钱为马克思解决生活之忧,马克思才能写出鸿篇巨著;现代人用金钱投入孩子的教育,更多的人把金钱用于学习本领,适应社会发展,这些人才是金钱的主人。

2.剥了皮的生物——人与人的环境相分离

本来,人与人的环境是融为一体、不能分离的。但是利己主义者却把他们分开,把人与环境分开、人与金钱分开,就如同把生物同生物的皮分开一样。如果立法者坚持要把人同环境分离,那么人只有死去。“明智的基督教立法者甚至根本没有想到,人要是离开他赖以呼吸的空气,是不能不在与外界的隔绝状态中悲惨地窒息而死的”,“这些立法者没有想到,同环境隔绝的人是一个抽象的、剥了皮的生物,他像被剥了皮的生兽肉一样,像丧失了空气的没有生气的造物一样,绝不会是活的。”

3.普遍自由下面是普遍的奴役

赫斯看来,失去灵魂的货币必须要为自己寻找到灵魂,否则货币就会腐烂。“这些神圣的僵尸为了保全自己该怎么办呢?他们为自己寻找灵魂,寻找他们如果得不到就会腐烂的已离开的本质”。如果我们每个人根本就不去追求金钱而生活得很好,那么,金钱就毫无用处。要想出现这样的状况,那得等到马克思所说的产品经济时代。到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资料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不必经过货币的中介,金钱就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4.古代人“出卖”自由,现代人“出租”自由

赫斯认为,在金钱的诱惑之下,社会上普遍出现人身买卖。“人身买卖,即人的自由、人的生命的交易,在今天是太普遍了,简直到处都可以看到”。

穷人要用自己的自由去挣得生活资料;富人不愁生活,他们该满足了吧?不,越是富的人越想自己更富。

三、赫斯的金钱论述对现代人的启示

170多年前,赫斯就深刻地认识到金钱的本质,而今天的人们还无限崇拜金钱,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金钱就是一切。赫斯对金钱的论述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应该有所启迪。

1.弱化金钱的功能,缩小其使用范围

金钱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魔力,就是因为人们把金钱推上至高无上的上帝神位,赋予它以至高无上的能力。

人类该反思自己了,是让金钱继续为所欲为下去,还是把它从神坛上拉下来,恢复它为人类服务的本来功能?如果选择后者,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弱化金钱的功能,缩小金钱的使用范围,这样,金钱至上的神话自然就会破灭。

2.消除人的异化,复归人的本真

过度追逐金钱,导致人的异化。动物界尚且有温情,“虎毒不食子”,人类的情感比动物要丰富得多。但是因为金钱,有些人甚至连人类最珍贵的亲情、友情、爱情都舍弃了。如果人类这样无休止地追逐金钱,加上人类自身的智慧,那么其掠夺的残酷、残忍程度一定比动物有过之而无不及。到那时,人类还有高尚、美德可言吗?人类还有资格称为万物之灵吗?

3.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追求物质享受;第二境界是追求精神享受;第三境界是为他人谋幸福。许多人的一生只有第一个境界,偶尔也有第二个境界,但是绝没有第三个境界。实际上,人类的绝大多数应该有第二个境界,少数人拥有第三个境界,这才是高尚的人类。如果人的一生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与动物无异,因为动物也知道追求物质享受。

想要让人类的大多数都能像马克思那样,中学时代就立志为全人类谋福利,即达到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类可以而且应该达到第二个境界即追求精神享受。只达到第一个境界,人类无异于动物。只有达到第二个境界才能体现出人类高于动物界,人类的世界才有意义,人类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能有一部分人像马克思那样思虑全人类的幸福,让人类过上和谐美满的生活,这才是动物界望尘莫及的、真正的人类生活。

人类不应该受金钱的左右,而应该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

(作者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副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特征及其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8BS10;重庆市教委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团队”,渝教宣发[2018]3号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