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看安徽
 

2020年5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 安徽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张天培

抓项目稳投资,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5月27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看,对冲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影响,最有力、最见效的就是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近年来,安徽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得益于投资拉动。“十三五”前四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50%左右。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增速居全国第8位,因年度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开工及投资完成等情况好,被国务院列为2019年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通报表扬。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印发实施稳投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张天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今年1—4月份项目投资进展情况。

一是狠抓复工复产。“一项一策”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全省续建项目复工率接近100%。二是狠抓集中开工。2月份以来,累计组织5批全省贯彻“六稳”重大项目云开工或集中开工,引导和推动项目能开尽开,确保项目接续推进,共开工项目1044个,总投资约5430亿元。三是狠抓项目谋划。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安徽短板弱项,谋划推进重点项目1万个以上,总投资5.4万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投资1.3万亿元。四是狠抓协调服务。成立稳投资工作领导小组及重点领域协调推进工作专班,积极推进 “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接件、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经过努力,3月份以来投资呈加快恢复态势。1—4月份投资下降3.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其中4月当月增长10.9%;基础设施投资实现正增长,1—4月份增长2.1%,比一季度回升9.7个百分点。

张天培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并明确全面提高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额度,彰显了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决心。下一步,安徽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紧紧围绕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深入落实“四督四保”“五项机制”“三个走”等工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下大力气“谋”,把项目质量提上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这些领域,安徽还有不少短板需要加快补齐,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坚持把项目谋划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聚焦以“新基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以“大平台”为重点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投资、以“在线新经济”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类项目投资、以“惠民生”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类项目投资,持续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充实各级重点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同时,对事关全省和区域长远发展的全局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扎实做好做实各项前期工作,形成接续转化开工的良好格局。

二是下大力气“引”,把项目规模提上去。大项目既要深谋划,也要大招商。持续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展会平台,深入抓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签约项目落地实施,创新推进“六百”对接活动。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及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等重大载体作用,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引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牵引力的头部、龙头、“链主”、“链长”等重大企业和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继续推出一批示范项目,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是下大力气“服”,把项目保障提上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同时,设立省融资总量1000亿元的低利率贴息专项贷款和不低于1000亿元的稳投资专项,根据实际需要发行省本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同时,保障用地用能,落实好国家用地审批权委托试点省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属于落后和过剩产能的项目全力保障用能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皖事通办”平台功能,深入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更好发挥政策效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