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投身“三个地球”建设
来源:中国企业报
窗外虽是隆冬严寒,会场却是春意正浓,气氛热烈。非常荣幸应邀参加此次论坛,探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弘扬企业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机会同各位业界专家分享交流企业创新发展经验,机会难得,受益良多。我发言的题目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投身“三个地球”建设》。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性地质勘查企业,也是煤炭、化工资源勘查的行业管理机构,肩负着为国家找寻能源矿产和粮食化工矿产的重任。
近年来,全局坚持党的领导,践行新思想,履行新使命,注重在理念、管理、科技、商业模式等多维度创新,推动产业拓展,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地质勘查向矿山全生命周期、城市安全运营服务的转变,由单一勘查向地、矿、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保护的转变,由单要素调查向资源、环境、空间、灾害等多要素综合调查转变,形成了“资源勘查、新能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地理信息、地下工程建设、农业地质技术服务”六大产业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勘企业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制定了“11410”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明确了十大科技攻关方向,探索研究绿色勘查与综合评价新体系,加快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技术研究,打造了一批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先后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34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大力推动以科研新成果创新开拓新市场,以技术新应用拓展新领域,以新型地质勘查与评价技术综合体系,服务于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其中,“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服务煤矿安全生产、 “取热不取水”技术服务新型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有效提升了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由传统勘查向绿色、现代、智能勘查的转变。
二是加强管理创新,打造现代地勘企业集团。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中心任务,推进公司制改革,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坚持主业导向,加强投资管理,培育打造主业核心竞争力;以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坚持效益为先和过程管控,加强对标管理及项目及采购管理;以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为保障,强化依法治企,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结合地勘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完善了数百项公司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了适合国有地勘单位参与市场化竞争的现代企业体制机制,实现了传统地勘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运行的现代化地勘企业集团的转变。
三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坚持“四商”定位,积极开展高层营销,先后与西藏、甘肃、新疆等地70余家政府及大型企业建立对接机制,与20余家省、市级政府及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打造以总局总部为引导、二级单位为主体、三级单位为补充,上下联动,覆盖全国的三级立体市场营销体系。坚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产融结合为手段,融入地方发展,相继成立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新疆建设指挥部,对区域项目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增强整体竞争力和项目承担能力。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要抓手,引进外部资金盘活现有资源,有效放大国有资本作用,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特别是一些清洁能源勘查开发项目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由传统资源勘查、技术服务转变为一体化运营,实现了由“服务商”向“运营商”的转变。
四是加强特色党建,为企业发展强基筑魂。总局党委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融入改革发展中去,在企业不断壮大过程中持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双轮驱动”。结合地勘工作实际,开展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研究、特色品牌党建、纪检体制改革、巡视全覆盖等,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强化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党建“把方向”,按照既定发展目标,不断推动做强做优做大;以党建“聚人心”,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引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投身改革发展大潮;以党建“强队伍”,强调政治建设为纲,思想建设为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发展正能量;以党建“促发展”,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做到项目铺到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无死角,以支部建设带项目施工,以党员模范树先锋典型,为企业的改革发展进程筑牢“根”和“魂”。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创新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20年代,我们将践行建设“三个地球”战略愿景: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全面加强地下空间探测,投身“透明地球”建设;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打造地质信息化产业平台,参与“数字地球”建设;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奉献“美丽地球”建设,实现煤炭(田)、化工地质行业乃至我国地勘行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不懈奋斗。
(本文根据赵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第四次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峰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