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营商环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营商环境
 

2019年12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流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局区合一”助推功能区建设加速腾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许冬琳 本报记者 龚友国

“我们都做好了至少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只用了半天就全部办好了。”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开发区内企业,成都国铁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聊起不久前一次办证经历,忍不住感叹,“真是快,以前办理类似的证件通常都跑好几个部门,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以上”。

这样的“高效”,源于双流区在“产业高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时代大背景下,深入推进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市形态和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这也是成都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超大城市发展治理和经济组织工作方式的重要抓手。

如何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入手,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按照成都市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双流区结合机构改革,以实施“局区合一”管理模式为重点,推动产业功能区管委会与区级部门功能融合、资源整合,努力构建协同协作、高能高效的产业功能区管理服务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 创新“局区合一”体制机制

“以前职能部门坐等上门服务、按部就班等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功能区及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双流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毅介绍,双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产业功能区发展需要,探索推进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从今年3月起,双流区发改局、新科局、航空经济局等经济主体局分别与成都芯谷、西航港开发区、航空经济区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机关业务科室下沉功能区工作;同时,规自局、住建交通局、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等职能局园区服务科派驻功能区,与功能区管委会规划、住建等部室合署办公;投促局、综合执法局等事项局聚焦功能区服务保障,通过资源要素向产业功能区聚集,逐步构建以“主体局办公合署功能区、职能局机构派驻功能区,事项局服务延伸功能区”为核心的“局区合一”管理体制。

改革之后,区发改局局长黄彬从机关挪到了成都芯谷管委会,当上了功能区“一把手”,捎带局上的产业园区发展科、对外开放合作科、高质量发展综合科和项目投资服务科的4位同事,他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在政策、资源、专业上的优势,聚力为功能区发展服好务。

针对产业主管部门、产业功能区管委会部分职能重复、资源分散等情况,双流区创新探索推进局区资源整合,将与产业发展最密切的发改局、新科局、航空经济局等经济主管部门与承载产业发展的功能区进行机构整合,通过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产业发展科室下沉功能区,引导产业主管部门资源要素向产业功能区聚集,实现主管部门落地在功能区,形成了“领导一肩挑、管理一体化、办事一门清”的运作机制。

理顺条块关系 构建部门联动格局

针对区级要素保障部门、产业服务部门服务被动、服务滞后等问题,双流区在区行政审批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住建交通局、区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设立园区服务科,将科室及人员下沉产业功能区,与产业功能区管委会部室统筹配备、打捆使用,由产业功能区统筹调度规划、国土、建设、生态环境等各类政务资源,特别是一并下沉的174项区级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较好解决了部分审批事项无法授权功能区的困扰,夯实了功能区赋能扩权基础,构建起“企业呼叫、园区响应、部门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

除了整合行政政务资源,双流区推动投资促进专业化,在区文体旅游局、区国资金融局等19个产业发展和服务保障部门设立投资促进科,构建以产业功能区需求为导向的“投促牵头部门+产业功能区+招商责任局”的联动招商机制。

“看得到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到。”双流区委编办主任杨金富说,这句顺口溜很形象的道出了此前“条与块”之间的问题症结。将职能部门服务功能区的相关科室下沉后,提高了工作结合度,找准了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重心,既解决了作为“块”的功能区此前主体地位不够明确、赋能不够充分的问题,也解决了以前机关人浮于事的问题。“在不打乱现有机制的基础上,做到了条块最好结合。”

干部下沉功能区办公,企业的感受如何?“我们在园区感到很舒服。”不久前,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研发生产中心项目,到西航港开发区办理争取工业国土指标、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审查事项。企业直接在西航港开发区管委会园区服务科咨询报规报建及国土方面的政策、程序等情况,提升了工作效率。

企业入园时,园区服务科和西航港开发区管委会园区服务部一同对接企业和设计单位,提供项目规划方案编制时的规范、要求及报规报建流程等相关咨询,为设计单位编制方案节约时间,并在园区提前进行初步方案的预审。

现在职能局园区服务科直接与功能区管委会合署办公,不需要到处请示协调,大家一块推进。派驻人员到功能区后,与功能区工作人员组队上门为企业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变“坐堂接诊”为“上门问诊”、“独门挂诊”为“联合会诊”、“被动急诊”为“定期巡诊”。

“让企业办事更加舒心就是检验我们改革成败的试金石。”王毅表示,推动产业功能区高效发展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此番双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形成部门围绕功能区转的工作格局。

围绕赋予产业功能区协调各方和整合资源能力,双流区实施“两张清单”管理,逐一制定产业功能区管理机构职责任务清单和赋权清单,建立职责任务清单外工作准入机制,明晰产业功能区、职能部门、镇(街道)职责关系。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制定区级部门派驻产业功能区服务机构及人员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体系,为功能区和部门协调运转夯实了基础。

聚焦协同化 助推功能区建设提速

每天双流区发改局干部刘伟必到成都芯谷管委会“打卡”,虽然成都芯谷上班地点比机关远,但刘伟很快适应了在管委会上班的节奏。

“与企业直接接触多了,对企业的需求理解更直观、更具体,收获的确不一样。”作为发改局的干部,刘伟之前和企业也多有接触,但派驻到功能区一线办公,他发现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慢慢发生了转变——以前觉得是在帮企业办事,现在感觉是在为自己办事。

事实上,这种探索在某些方面已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双流区委编办主任杨金富认为,“局区合一”最直观的是行政效率的持续提升。通过经济职能部门与产业功能区管委会政务资源、人力资源、专业资源高效整合,赋予了产业功能区在产业研究、要素政策制定、规划建设、项目促建等方面管理权限,有效破解了政策制定兑现环节衔接不畅、部分审批权限难以下放等问题,大幅提升产业功能区为企业和人力资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

而从市场反馈来看,企业对这项改革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目前,双流区实现174项区级涉企审批服务事项下沉产业功能区,在空港自贸企业服务中心推动315项省市区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行政审批时限由197天缩短为60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为0.5个工作日,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

以功能区推进为抓手,双流区的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以产业功能区为承载的主导产业初步实现“成链”、“集群”发展,航空经济、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航空经济方面,今年1—10月,西藏航空成都基地、东航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实现全省飞机整机融资租赁“第一单”。电子信息方面,已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协作”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预计到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