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重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重磅
 

2019年12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道创新》自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宋志平

宋志平在以色列与索尔辛格进行对话交流

《问道创新》这本书的出版了却我一件心事。2018年12月,我们出版了《问道改革》,2019年8月又推出《问道管理》,现在《问道创新》也顺利付梓,形成了“问道三部曲”,概括了我在企业40年职业生涯中的探索和思考。

《问道创新》和“问道三部曲”的前两本书在结构上略有区别。《问道改革》是我和媒体人的对话集锦,《问道管理》是我和商学院师生们的问答集,而《问道创新》则收录了我在商学院的系列授课、互动沙龙以及专家对话。全书分三部分,相互呼应,各有特色。第一部分是以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EMBA学员讲述的《问道创新》课程为基础,也补充了我近几年在其他场合讲解的一些关于创新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国发院、新瑞学院和浙江大学商学院的师生、企业家围绕创新创业进行的互动沙龙。而第三部分则汇集了近年我和鲍沃、费尔普斯、张曙光、索尔辛格、古德菲瑞德、陈春花等专家学者的对话。三个部分都紧紧围绕着企业创新这个主题,许多讨论都是直击问题,有感而发。

创新是个大题目,牵涉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像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创新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几年我在几所商学院兼职授课,围绕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四大创新也开过系列课程。虽然说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已在《问道管理》和《问道改革》中进行了深入讨论,但为了保留创新内容的完整性,这本书在重点讨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思路和实践。

书中展现了我关于企业创新的若干核心观点,首先是希望厘清科学、技术、创新、创意、创新文化等概念及其关系。我认为科学和技术有所不同又相互联系。科学探索未知,寻求规律和逻辑,而技术在于应用落地,两者又紧密联系,重大的科学发现会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技术又给科学发现提供新的工具,但企业主要还是做技术创新。而创新本身,又不见得都是高科技,大量创新是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像商业模式创新往往就是零科技的创新,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也很重要。创新源于创意,而创意又离不开有利的文化环境,所以要重视营造创新文化。

书中我还有个重要观点,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因为企业毕竟是个营利组织,不是有什么创新,企业都一窝蜂去做,企业也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创新,要突出创新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地创新,要减少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效益,这是我多年做企业所坚持的。企业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

我认为创新有方法可寻,在书中我列举了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创新模式,探讨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创新模式的选择,我认为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模式至关重要。不切实际的、超越企业发展阶段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大忌,因为创新需要成本,而且常常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投入。

中国已经迎来创新的新时代。创新是风险重重的艰难工作,作为创新的关键主体,企业家是我们的稀缺资源,特别需要保护和激励。做了这么多年的企业,我深深感到真正的企业家要兼具创新、坚守、责任三种精神,全身心投入,着力打造有品格的企业,才能够缔造伟大的公司。

我长期做企业,企业的事可以说一说,但写书并不内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近两年的这几本书都是在讲述对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带着“现场实录”的强烈语境,好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尤其对做企业的读者来讲,这样也许还更接地气一些。每次有读者说喜欢看我的实践观点,也会让我十分欣慰。

真心地讲话、讲真心的话,是我多年坚持的信条。因为真实的讨论才是最可贵的。在这本书所有的内容上,我都力求真实完整,希望通过实录带来现场感,让读者见仁见智,引发自己的思考,这既是这本书的特点,也是我一贯的风格。我喜欢把写出来的东西最后做一次“大扫除”,不要空话,使它有一种娓娓道来、以理服人的风格。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自然要由读者来评判。

北大厉以宁老师亲自为本书作序,这让我十分感动,他已先后为我的《国民共进》和《改革心路》做过序,厉老师不仅是经济学大师和管理学泰斗,他对企业改革和创新更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记得两年前他来到中国建材集团为大家讲解创新的本质,他深入浅出讲解了从创意到创新再到创业的过程,让人茅塞顿开。这次他再次为《问道创新》作序,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几家商学院的热情支持,也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等学者的慷慨帮助,经过中国建材集团办公室的年轻人的认真整理,还有中国财富出版社一如既往地热忱工作,把这本书出得尽善尽美。在此,我向所有参与了这本书写作、出版的朋友致谢,感谢长期支持我的读者,是大家的包容给了我写作的勇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