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广州车展·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广州车展·理论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协同、合作、开放,丰田加速电动化普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于良超

面对汽车行业电动化革命的浪潮,深耕混动二十余年的丰田,凭借电动化技术的深厚积累,成就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秉承“只有实现新能源车普及才能真正为环保做贡献”的理念,丰田身兼在电动化领域加速普及的使命。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战略布局,如何承担行业责任,这些必须要答好的问卷,共同组合成丰田电动化加速度的要义。

使命使然

11月5日至10日,进博会2.1H汽车行业展馆内,丰田展台以“保护蓝天,共建未来”为主题,围绕FC燃料电池技术,聚焦全方位电动化,描绘出丰田对氢电共存的能源管理社会的美好愿景。

仅仅两天后,丰田宣布与比亚迪达成协议,双方将成立50:50合资公司,专注纯电动车的研发,印证了此前坊间传言,双方在纯电动车和动力电池上的合作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尽管此前丰田在国内电动车市场难言存在感,但丰田触“电”的节奏,恰好卡在行业转折时期。

众所周知,丰田有着车企中最为雄厚的电动化技术储备。从1997年第一代普锐斯诞生至今,各种新能源动力形式罗列在丰田的储备库中,而通过1400万辆混合动力车的经验积累,丰田在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电动化技术上拥有领先行业的储备,高效的混合动力技术可以灵活运用于插电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以及氢燃料电池车。

即使中国电动化早已风起云涌,各大厂家纷纷布局,但是一直以来秉承“为了制造更好的汽车”价值观的丰田,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只有实现新能源车普及才能真正为环保做贡献”,自始至终丰田对自己的定位都具有唯一性——电动化的“普及者”。

普及的脚步在今年4月开始提速,丰田宣布:无偿提供混动技术研发中积累的核心电动化技术的专利使用权,其中涉及专利约23740项,并且提供车辆电动化系统活用方面的技术支援,致力于加强与国内产官学各界的合作,加速电动化在华普及。

加速布局

进入2019年,丰田在华推进电动化事业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4月22日,为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在中国的普及,丰田宣布将开始向中国的商用车厂商提供氢燃料电池(FC)组件,作为首个合作项目,丰田与福田及亿华通达成合意,将在福田生产及销售的FC大巴上搭载采用丰田FC电堆等零部件的亿华通FC系统。

随后,在7月5日又再次宣布与一汽股份、苏州金龙及上海重塑达成共识,将在一汽股份、苏州金龙生产及销售的FC大巴上搭载采用丰田FC电堆等零部件的上海重塑FC系统。

在纯电动领域的核心电池方面,丰田在7月17日到19日的短短几天内,连续签约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在中国新能源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围绕电池技术、纯电动车开发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按照丰田的规划,其在华首款纯电动车——C-HR、奕泽EV版将于2020年上市,到2025年将在中国市场导入十款纯电动车。同样是2025年,丰田计划实现电动化汽车年销量达到550万辆。

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在电动化市场上稳健发展多时的丰田,正在以厚积薄发的态势加速布局。

协同共进

丰田电动化转型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当然,这绝不是丰田的“独家困惑”。

放眼全球,大众与福特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探讨在自动驾驶、智能出行和电动车领域的合作可能;宝马与捷豹路虎联合开发电动汽车零部件;戴姆勒与宝马合资成立出行服务公司。丰田的“焦虑”不过是众多传统车企面临电动化变革压力的缩影。

丰田章男社长曾经提到,仅靠丰田一家公司的努力是无法达成电动化目标的,需要更多合作伙伴来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丰田汽车副社长寺师茂树此前也曾表示,在推进电动化的过程中,丰田越来越感受到未来的发展并非“一己之力”可以做到,因此寻找更多合作伙伴和商业模式,会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现在看来,丰田至少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车企联合、跨界合作、产业共赢。

面对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和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感,丰田选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合作,毫无疑问给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电动化的未来可以有更多想象。

俗语有言,“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丰田甫一加速电动化战略就搅动了整个市场,到底它是否能够成为那条为电动化技术普及带来新生机的“鲶鱼”,也许不久之后就会见到分晓。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