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营商环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营商环境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

适应中低速增长,破解营商环境转型挑战

来源:中国企业报  

白重恩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和2014年相比,中国2020年营商环境的综合排名有了显著的提升,从第96位跃升至第31位。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政府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排名自满。

具体来看,在该报告统计的10个分项中,如建筑许可,中国排名从2014年185位上升至2020年33位。但也有一些分项指标出现了下降,“比如获得信贷,我们2014年获得信贷排名73,2019年仍然73,到了2020年将掉到80。”

此外,在税负方面的改善速度也不能令人满意。比如获得税负方面,世界银行的排序聚焦于名义的税率和缴费率,所以我们名义上的税率有些地方仍然较高,尤其是社保缴费率。2019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较大努力,但是执行情况有待观察。因为名义的税率费率降了以后,实际操作中企业面临的实际负担是否跟着降了还有待观察。

刚才讲到获得信贷,在获得信贷方面我们没有特别大的进步,我们要实现转变,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政府相关的各种投资。此种情况下,我们的金融体制可以较好地服务那样的增长战略,因为做一些大项目需要把资源动员起来,而我们的金融体制是非常好的动员了资源,把它导向大项目。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作更多的贡献。此时,过去的金融体制便不再完全适应新要求,需要努力促进金融为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支持。

这里有一个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一部分企业实质上是获得担保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这样的救助。如果我们考虑到资金在这两种企业之间的配置,一类企业能够获得救助,另一类企业不能获得救助,那么就会看到不能获得救助的那些企业获得资金越来越难,特别是当我们的金融监管使得我们的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更加重视的时候,那些不能获得救助的企业就会更难获得信贷,因为他们的风险要由金融机构承担。

金融机构的容错空间很小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之一。我们要做很多努力,比如通过数字科技更好地识别风险,把错误降低到一定的程度。除了刚才提及的这些指标中的数据以外,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是不完全不完备的,有很多影响环境的重要方面都没有在那十个指标中得到反映,比如政策稳定性对企业的发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世行的十个指标没有一个反映了政策的稳定性……

另外,市场准入的障碍也没有得到准确的反映,市场监管方面有的时候并不十分到位,所以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劣币驱逐良币,有时又是错位或者越位,甚至有的情况下多个部门对同一件事情进行监管,而多个部门的监管之间不一致,导致企业什么事都做不成,这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而这在世行的指标体系中却反映不出来。此外,在税负指标中只考虑了企业的税负,却没考虑个人的税负是否有利于人才得到充分重视,人才的环境在此指标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但排名的下降也不代表中国信贷环境变差。排序是相对的,其他国家信贷环境改善,中国的改善速度放缓,排名也会下降。

我们过去这些年关于优化环境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现在又在做新的努力。我们提及较多的都是关于企业与政府如何打交道,如何让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时候遇到的障碍少一点,如何让企业办事变得更容易一点,这里面要牵扯到很多方面,有的是政府的激励,有的是政府的工作流程等等。

很欣慰地看到,今年10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条例,从2020年的1月1日开始实行。在这个条例中,对很多我们以前谈到的问题都做了相应的规定,比如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能够把企业的事接下来,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由这个政府部门去做,而不是由企业跑各个部门求爷爷告奶奶,如此一来,对我们的营商环境就会有较大的促进。现在有多个省份都在搞“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营商环境,但是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一方面,由于各个地区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要在全国有一套统一的营商环境的措施可能很难,所以需要鼓励地方做探索性实验,并提升容错空间。所以国务院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条例中也提到了,要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鞋子是不是舒服”,只有企业和居民才知道营商环境是不是好,而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一方面,若要把营商环境的各个方面一起改进,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可以考虑选择一些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各个地区不同的部门实际情况不一样,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一套统一的营商环境改善措施,因此需要鼓励地方做探索、做实验,允许地方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容错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