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流通与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流通与消费
 

2019年11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拓新经济发展新局面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艾家凯

历次科技革命的经验证实,大国崛起的关键在于把握重大科技革命带来的“另辟蹊径”的窗口机遇,在影响全球进程的技术和产业中占据制高点,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军者。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经济与工业经济交汇更迭的过渡时期,跨越发展的新路径正在形成,而新的产业和经济格局尚未定型,世界各国均面临重大战略机遇转折期。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全球多国纷纷将新经济视为实现经济复苏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托。聚焦关键环节、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推动技术创新突破、产业融合应用、数字治理完善、数字技能提升,以战略制高点驱动新经济腾飞。与此同时,各国际组织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全球新经济发展的重担。联合国、G20、金砖国家、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等国际组织纷纷将新经济作为重要议题,通过一系列成果性文件,携手推动全球新经济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定义最早源于美国,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带动高新科技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人们对新经济的认知在早些年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尤其是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 AI、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崛起,新经济不再仅限于第三产业,还涉及第一、第二产业,以及逐渐衍生出新技术、新时代下的传统行业,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硬件及设备的高端制造、消费升级、现代农业中的植保无人机等。此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诞生的一些新型市场服务模式也应属于新经济的一部分,如产品服务领域的共享经济模式——单车、充电宝等。传统的“新经济”的定义比较狭义,尤其对于中国来说,广义的新经济应该是基于创新性认知的。创造新技术或新服务的行业,其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重资产、“轻创造”的行业,新经济中除了部分高精尖的高端制造行业外,大多行业具有轻资产、重知识产权属性,或者具有利用少量新技术颠覆传统服务模式或开创新蓝海的属性。这些行业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还不算长,具备高成长性。

从战略上来说,发展新经济对于中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走的是以 GDP 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之路。GDP 增长率是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大量以政府为主导的“铁公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保障了 GDP 的高速增长。该模式的确给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随着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变迁,这种模式的瓶颈也开始逐渐显现。

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我国当前的新型生产力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人才和投融资体制还无法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经济主要领域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较多障碍、国际化拓展刚刚起步、新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经济治理面临全新挑战,面临着全球竞争和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新经济,化解过剩产能,升级落后产业,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国内资源配置,引导劳动就业、资金资源向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移动,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尽快从中低端切换到中高端市场符合中国居民对高端创新型商品和服务的日益增长需求。

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发展关键期,是全面繁荣新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契机转瞬即逝,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我们应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加强统筹谋划,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大国市场优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动力,深化改革,努力开拓新经济发展新局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