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公司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钢筋铁骨架通途 一桥飞架连南北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黄璐 耿标

自古以来,打通交通要塞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致富先修路”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国家在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催生出巨大的交通网络需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升级改造成为稳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中国交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深入推进实施中部崛起,统筹推进河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10月16日上午8点,由中交集团一公局承建的国内首座将体外预应力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黄河上长联宽幅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官渡黄河大桥全线正式通车。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一公局集团副总经理,以及河南省交通厅公路局、一公局集团、郑州市公路各部门、中牟县及原阳县委和县政府等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大桥通车这一重要时刻。大桥的贯通,对于统筹推进中部崛起,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滩区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官渡黄河大桥是国道107东移跨越黄河的咽喉工程,工程路线全长30.3公里,其中大桥长度7377米,主桥长2325米,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全桥体外预应力共504束、15624根、1998吨,运用的数量、重量在国内同类桥梁均属第一。大桥通车后,将联通官渡黄河两岸,平均缩短过河行车路程30公里,节省时间40分钟。

排难创新 筑梦先行

官渡大桥筑梦者团队是一支以项目管控为中心,善于学习、精于协作、敢于拼搏的团队;是一支经验丰富、务实高效、尽心尽责,不等不靠的团队;是一支开拓创新,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他们是整个官渡黄河大桥建设的筑梦者和先行者。大桥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克服各种困难,设置“微创新”奖励机制,营造全员创新氛围,鼓励全员创新,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取得不少技术创新。大桥跨越黄河天堑,地质情况复杂,河道游荡多变、冲刷强度大。大桥桩径2.2米、桩长109米大直径超长桩基,钻孔作业风险高、极易坍塌。重23吨钢筋笼和16吨的钢护筒,悬吊安装困难、耗时长。为克服这些困难,施工团队采用成孔检测仪解决钻孔问题;自行研发桩基钢筋笼和钢护筒一体化专用定位装置,有效解决定位问题,降低安装风险。黄河主河道内桥墩靠近控导工程,河底存在大量抛石,钻机无法钻孔作业、围堰无法施工。针对这个瓶颈,建设者群策群力,对钻头结构进行改进,不仅提升清理河底抛石的速度,该项技术改造还获得专利。大桥施工时采用36套挂篮同步实施悬浇施工,1000多名工人同时参与施工。这种工作形式需要水上作业和高空作业,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建设团队创新推出挂篮全防护体系与挂篮主体同步设计、同步制造、同步安装、同步验收的方式,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升工程效率。

工程建设中,施工团队集成应用“互联网+技术”,运用BIM技术(进度、质量、安全、经营等)、安全信息化系统(监控系统、预警系统、VR等技术),以及二维码、工序节点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加强工程进度和质量监管,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

每一项品质工程的建设,无不凝聚着广大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

安全保障 后顾无忧

项目引进北斗卫星人员定位系统和危险区域超员预警系统,采用卫星加终端设备进行人员定位,通过建立施工现场全景电子地图,将定位芯片安装在安全帽内,实现人员定位可视化管理、轨迹回放、视频联动、作业人员统计管理、聚众报警、电子围栏—非法闯入报警等功能,有效提高项目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施工时,为确保现场施工安全,项目制定了统一标准的安全施工防护体系。桥墩施工时,在传统的操作平台基础上,增加了主筋接长操作平台,水平箍筋外围承插架防护,墩身周围设立防坠落平台,通过这样四层防护体系升级保障工人人身安全,这项防护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在挂篮施工时,建设团队创新推出挂篮全防护体系与挂篮主体同步设计、同步制造、同步安装、同步验收的方式,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升工程效率。

同时做到安全风险提前管控。聘请特种设备第三方及安全风险动态评估第三方定期对项目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安全风险因素,提前化解安全风险,切实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深刻领会“木桶定律”,重点针对临时用电、高空作业、安全通道等开展安全“一月一主题”专项整治活动,补齐安全工作“最短木板”,实现整体功能最大限度发挥。

官渡大桥作为中部崛起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的代表性工程,建设者秉承“让世界更畅通、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更宜居” 的中交企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勇于开拓,为“中国梦”交通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