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专题
 

2019年9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及电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介绍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9年智慧城市大赛
无人驾驶智能车道路测试

一、电子与信息学部

电子与信息学部前身是1908年交通大学创建的电机专科,1912年改为电气机械专科,1928年扩充为电机工程学院,1937年改为电机工程系,1957年交通大学西迁后成立无线电工程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学科的发展分成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4年三系重新合并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8年12月,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学科活力,西安交大通过电信学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成立电子与信息学部,坚持“学科做强、学院做实、学部做大”要求,搭建“五梁八柱”管理架构,通过加强队伍、平台、项目、学科交叉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学校电子与信息领域相关学科的整体实力。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以下简称“电信学部”)下设8个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和软件学院。学部目前涵盖了电子信息领域的所有学科,包含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本科招生大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7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2017年9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电信学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23人,专任教师36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8人,入选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3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含B类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青年拔尖人才34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4人(B类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际合作卓越团队1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

电信学部现有在校学生6698人,其中本科生3481人、硕士生2439人、博士生778人。学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其中1个联合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二、电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电子与信息科学和技术是国际学术前沿,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最广泛、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它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并正在与几乎所有学科与领域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迅速发展的领域,以及作为信息产业链的前端和基石的新型半导体电子材料、器件和集成电路芯片等,都是电子与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和人类社会生活,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智慧社会,需要电子与信息科学与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科历史悠久,是国内高校的创始学科群之一,建成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学科(EECS)相对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在国内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科群形成了先进电介质材料与器件,超快光子学与光电子器件,视觉信息处理与认知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与融合,网络化系统工程,高性能计算,网络化智能学习与教育,无线通信与网络,多媒体信息获取、传输和阵列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优势学科方向,若干方向的科学研究居国际先进和领先。

组建和建设电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是西安交通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支撑电子信息学科群建设和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队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举措,将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柱学科群。

研究院下设19个创新研究所(中心),聚力发展“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超快光子学及量子信息基础技术”“高能效集成电路与系统”“微纳信息器件及其3D异质集成”“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及典型示范应用”“一体化的大数据、云计算与宽带网络技术”“面向能源、制造、航空航天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面向生物医学与精准医疗的大数据科学”“网络空间系统安全”等优势学科方向,全面支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5个一级学科建设。

筹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先进电子器件”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力支撑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共建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