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营商环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营商环境
 

2019年9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

运用大数据智能化建设“数字龙乡”

来源:中国企业报  

唐小平

近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正式开幕,重庆各区县携智能产业纷纷亮相。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分享交流了铜梁区在智能产业、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成效,并表示铜梁区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建设“数字龙乡”。

智能产业聚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铜梁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区工业进入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唐小平表示,铜梁区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动力,大力实施“工业跃升倍增计划”,着力建设“数字龙乡、智造高地”。

一是狠抓智能产业聚集,引进云丁网络技术公司、猎声电子、杰尔电子等智能终端企业20余家,初步形成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穿戴为重点的小米生态链。依托安碧捷等公司发展智慧医疗,借助威斯特公司发展智慧电梯,去年全区智能制造产业年产值增长28.33%。

二是狠抓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数字化装备普及”,今年全区备案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项目38个,其中有7个项目纳入全市2019年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

三是狠抓创新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借势借力推进环大学城协同创新区建设,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以及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重庆分院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出台“龙乡人才政策十条”,引进一批高层次急需人才,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3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6个,强化创新成果转化,新培育高新技术产品57个,发展高新技术企业78家。

优化营商环境,审批时限缩至15个工作日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改善,铜梁去年在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唐小平介绍,铜梁区充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以改革的办法深度破解营商环境难点、堵点问题,在去年全市营商环境考核中位列前茅。

一是再造一个行政审批流程。针对行政审批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化流程再造集成创新,将55个环节优化到21个,实行在线并联审批,实现涉企审批时限由以前至少267个工作日压减到15个工作日以内。

二是推行一项承诺制信任审批制度。针对企业因手续暂不齐全无法容缺办理的问题,实行承诺制信任审批信息公示,告诉企业在遵守有关“底线”的前提下,只要承诺签字就给予审批,实现变“重审批、轻监管”为“宽审批、严监管”。

三是设立一批综合服务窗口。针对群众办事手续繁、多头跑的问题,集中设立无差别综合服务窗口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培养“全能型”工作人员,建成“傻瓜窗口”、智能窗口,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联、限时办结”。

四是建立一个诉求办理指挥中心。针对群众诉求办理过程中“九龙治水水不治”的问题,在营商环境和市民服务中心建立区级指挥中心,无论从哪个渠道反映的问题、诉求,在这里都有人接稳兜住,实现群众诉求“一网打尽”“一网兜底”。

建立智能监管,实现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大数据、互联网不仅是铜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同时也成为城市监管智能化的有力抓手。

唐小平介绍,铜梁区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指挥平台,实现各类隐患在线排查、及时整改。

实现在线监管,在全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全覆盖设置2000余个监控摄像头,建立起视频数据库、基础数据库、隐患数据库,对所有应急管理领域24小时在线监控,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实现在线处置,在区应急局设立指挥中心,在各镇街、安委会成员单位设立分中心,各企事业单位设立管理终端,建立预警信息发布、隐患治理督促、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实现全区应急管理一盘棋、应急数据一个库、应急监管一张网,真正让应急管理“运筹帷幄”、在线处置。去年以来,全区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零发生”。

实施创新驱动,3年时间再造一个铜梁工业

近年来,铜梁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未来,铜梁还将继续加快促成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生活变成现实。

唐小平介绍,铜梁区将把智博会作为一次重要契机、一种宝贵资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让大数据智能化进一步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抓智造集群。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引育工程,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铜梁工业,跻身千亿级国家高新区行列。

抓创新研发。深入实施“机器换人”,推动装备、产线、车间和工厂向数字化、自动化迈进,加快互联网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全链条环节的推广应用,深化拓展校地、校企合作,持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1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平台5个以上,传统规模企业智能化、自动化率达到60%以上。

抓智慧应用。深入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据采集分析利用能力,大力推行“云长制”,着力打造智慧商圈、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社会治理,提升城市服务智能化水平,全面开启智慧城市发展新图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