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持续建强 谋高远弘毅文明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军改革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杰
王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正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高级室内建筑师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东航站区规划暨东航站楼 |
中国城市化率从建国初期不足11%到2019年的超过60%,在70年的这一进程中,建筑设计行业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单位作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形象、人民宜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西北院”)是建国初期国家组建的六大区建筑设计院之一,作为西北地区成立最早、资质最全、规模最大的甲级建筑设计单位,68年来以“工匠”精神,坚守“中华建筑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之路,在城市整体风貌塑造、城市品质形象提升、人民幸福空间拓展和推动国家城乡建设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文化的弘扬者和行业改革发展的推动者。
坚守初心 履行责任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锦秋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在陕创作60多年。她曾这样总结:“建筑是百姓生存的空间,建筑是石头的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深邃透彻地反映了优秀设计人对建筑的理解,也诠释出了他们的初心和使命:既要以人民为中心、造福于社会,又要有文化的自觉、自尊、自信和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
这份初心既抽象、又具体;既属于个体、也属于集体。设计师成为了建筑品牌、企业品牌的主要创造者、代言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也因此,建筑设计单位的领导者多是从设计一线产生,他们既懂管理和市场,又懂技术和文化……中建西北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军就是由技术岗位走向企业管理岗位、由一线设计师转型为企业领导者的典型代表。
王军,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正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高级室内建筑师。1995年,到中建西北院华夏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名华夏建筑设计研究所,由张锦秋院士创建),追随张锦秋一起进行建筑创作。此后的18年间,他在传统建筑、博览建筑、商业建筑综合体、居住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自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设计了西安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唐西市商业综合体、西安人民剧院加固整修、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等60余项大中型项目,其中与张锦秋院士共同主持的项目就有10余项。
丰富的创作实践,让他认识到,传统建筑设计的精义,尤为重要的是对建筑中“式”“风”“意”三个层次的概括提炼。比如,黄帝陵祭祀大殿和天人长安塔,这两个都是无据可考的创作,历史上并无具体建筑形式遗存。在张锦秋的带领下,建筑师们翻阅古籍、调研讨论,凭借着多年的传统建筑创作经验,设计出了具有传统神韵的建筑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个人也获中国建筑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中国青年建筑师奖”等荣誉。
作为总经理,王军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思索如何将企业战略落地、企业的高效发展等问题上。对于经营,他的理解是“对双方诉求的约定,继而兑现各自诉求的过程”和完成“做出承诺、兑现承诺,保障需求、满足需求,共创价值、共赢共生”的循环。兑现,具体讲就是讲诚信,提供优质的作品或服务。同时要履行中央企业应有的责任,做有社会责任、有国家情怀的企业。
中建西北院也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各项工作,以文化滋养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奉献社会,服务民生;作品始终以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和协调、绿色、可持续为主基调,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始终坚守文化自信和对中华建筑文化的传承创新,创作实践中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为创作路径,积极探索。68年来,企业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
洞悉本质 推动改革
把握行业发展大势,洞悉企业发展本质,做出科学决策和部署。找差距补短板,力求实效,稳步推进各项改革。
质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做百年老店的“根本”;只有“根深蒂固”,企业才会 “枝繁叶茂”。作为企业战略的忠实推动者,王军深刻地认识到,质量的保障和提高必须得有人才、科技和现代先进设计手段的支撑。为此,他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推动改革,以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为价值创造导向,在夯实企业的“根”上做文章,统筹协调推动了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
首先是完善服务体系,明晰职能部门的工作边界和工作目标,“一站式”解决问题;二是改革院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成立建筑、结构、机电、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委员会,强化产品技术的高质量把关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引领;三是进行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打造有目标、有支持、有考核、有考核结果兑现的科研体系;四是以专业化发展和价值贡献为导向,进行机构重组、资源整合,发挥集合优势。在“大经营”和“大科技”支撑下,形成了“二级建筑设计院+名人工作室(青年创作室)+研究中心”的多层次机构模式;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设计协同的高效、精准,党建引领,培育文化滋养品牌等,并在全院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在人才、科技、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推动企业管理质量全面提高,因此也使企业荣获“陕西省质量奖”。
改革举措为企业之基保驾护航,强化了能力素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当前,通过建筑业产业化升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共识;推行工程总承包、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是大势所趋。建筑设计作为建筑业产业链条的前端,设计院需要提前布局实践,走好产业升级的第一步。
中建西北院注重从设计的高端开始,对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进行总体设计,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早在2011年,就创新性地提出和践行了“两全一站式”商业模式,探索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所有问题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力开展全过程的工程咨询、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等多元业务。
王军介绍说:“在总投资额200亿元的西安幸福林带项目中,通过先进设计理念、技术和先进管理的集成应用,有效聚集、整合并管理了包括地铁、市政道路、景观园林、地下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生态等诸多资源,在产业链中创新价值链,实现整体优化解决,做到从设计和施工的工期可控、成本可控。既确保质量,又节约资源、创造财富。”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王军强调:标准就是价值。要走得远,企业必须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将“作品”升级为“产业”,将“产业”升级为价值,增强聚合竞争优势,走出自己的“价值型”特色品牌发展之路。
平台赋能 筑强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改革主要体现在能否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保障人才价值的实现。如何将企业的初心转化为每个设计师的个人初心,构筑起强大的初心力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王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王军介绍说:“推动改革主要是围绕‘如何激励人才’主线;‘赋能’员工,打造价值共创、利润共享平台;建立起‘共享利润’机制,建立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让员工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机制上激发了员工们的责任感,调动创造创新的积极性。
改革的动力源自于他对建筑的热爱和使命。改革始终以“人”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主线,以提升企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在问及建筑师向管理者转变过程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王军这样说:“以前是实现个人或小团队的梦想,现在是要竭力为更多的设计师圆梦,以企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他们的梦想。”他表示将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保持对外部的敏锐;通过各类不同层级平台的打造,来为更多的设计师赋能,营造更好的环境生态,以此来汇聚和放大众人的初心,向社会奉献更多的精品,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灵变创新 走向未来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中建西北院与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单位开展合作;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设计业务;与中国电建等单位签署“搭船出海”协议;与中建中东公司等系统单位合作互动,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对接各类合作方,融入和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格局;参与各类学习、协会商会的考察交流,各类行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分享和获取前沿信息……企业始终保持着“向外看”的开放思维。
中建西北院正以“三大”战略思维、“四个一”战略路径和“四位一体”“四性融合”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勇立潮头,改革创新。一方面以思维的革新、体制机制的激活、组织构架的合理布局与整合来调动各方积极性与整体联动,持续推动全员性的赋能与创新。另一方面也始终强调人才是设计院第一资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并始终坚持差异化聚焦战略、平台战略思维和管理工具的灵变运用。
“尽管改革很难,但在新的时代,我们只能登高行远。”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之世界,我们需要以世界眼光,站高看远,想透谋实,以更加开放的自信谋划未来,迈向世界。”这反映出王军面对现实的韧性,而又诠释着企业家应有的远见、胸襟和责任。
改革开放40多年,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正向“强起来”拼搏前行。中建西北院也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由过去相对封闭的企业组织向开放的平台型组织转变;形成了以“和谐传承共生,合作创新共赢”为基本内涵的“和合”企业文化;形成了以大型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为主要战略支撑的“1+N”的业务发展模式和“1+M+N”的区域布局模式;具备了“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优势。陕西省质量奖如是评价:“引领绿色设计行业标杆”“‘和合’引领创新发展的楷模”、“行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的典范”。
未来的30年,预计中国城镇化率将逼近80%,“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稳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建设等,都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央企建筑设计院具备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要素,储备着结构调整的动能,无论是在企业优质发展,还是在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中,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而党建引领亦将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王军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作者简介
李杰1983年出生,男,贵州省兴义人,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政研会年度重点课题——《陕西省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课题组副组长、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