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企业主导 构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平台
——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璐璐
王利博制图 |
特色小镇的建立,是为了解决人的安居乐业问题,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人气才能聚集起来。而特色产业发展定位则需要综合时间、空间、历史、文化、民俗、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
在新时代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突出特色文化,特色小镇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平台。对此,江西大余丫山小镇、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以及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建设高品质特色小镇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丫山小镇:在富氧的丛林深处奔跑
地道探险、徒步登山、悬空栈道、蹦蹦床等运动休闲项目,被巧妙地布局在丫山茂密的森林中,可游、可玩、可运动、可休闲养生,一个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正款款而来。
丫山小镇位于江西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背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丫山景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丫山小镇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打造全新的体育运动产业,巧妙利用优势资源并且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等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大余县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抓手,精心打造了46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形成了“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古文化旅游长廊”,“章江流域生态旅游长廊”,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体验乡愁。每个点都有不同的特色,每个点都是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最佳去处。
丫山小镇与丫山风景区相辅相成,充分发掘丫山这一天然优势,一方面将运动元素嵌入文旅元素中,提升游客与自然的互动性;另一方面在小镇配套多元的商业,提升游客与小镇的互动性,促进消费,扩大收入。
目前,小镇建成了A哆乡村,包含农乐园、农趣园、农居园和农味园四大特色园区,聚集了趣味运动、特色餐饮、花海游览、种植养殖等综合性游客体验项目,以及民宿、酒吧等生活娱乐设施,被称为“乡村版迪士尼”。另外结合丫山森林栈道、万亩竹林、高海拔茶园、儒释道文化、知青文化等,也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商业项目供游客选择。
在运营模式上,丫山小镇采取“模块化经营,物业化管理”的方式,在统一物业管理服务下,将小镇各项细分产业分包出去。一方面减轻投资方运营压力,将更多精力放在宏观层面,例如小镇品牌塑造、对外宣传、市场调研以及项目开发设计等,并能从物业管理服务中获得较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分包经营的主体主要是当地村民和创客,极大提高他们的创业热情,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营造小镇产业竞争的有益局面,优胜劣汰、净化优化市场环境。
未来,大余丫山小镇继续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养老、体育旅游、运动康复、体育培训等产业,实现运动休闲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
三瓜公社小镇:久违的乡愁记忆
当沿着水泥路走进“三瓜公社”,映入眼帘的便是颇具想象力的广场,广场四周分散着商店、介绍馆以及一些有趣的公共设施,广场的墙壁上还涂画着颇有想象力的漫画,显得非常生动。
在大多数人眼里,农村存在着贫困与落后,但农村也同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还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情怀。
据了解,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经济开发区的三瓜公社小镇用一年的时间,通过保护环境生态、人文生态,率先打造合肥生态村;用两年的时间,潜心发掘半汤好产品,发展半汤好电商,发挥半汤好产业,打造安徽电商第一村;用三年的时间,力争实现半汤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的局面,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典范。
三瓜公社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高品质打造第一批特色小镇,秉着“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以“整旧如故、体验其真”为规划理念,保护乡村建设肌理,推进示范特色村创建,展示乡村自然人文特色。对汤山旧民宅进行“一户一特”的重新定位设计,对汤山古村落进行“一村一品”的建设布局,形成“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和“西瓜美食村”三大特色村。
作为商贸文旅类小镇,三瓜公社小镇结合项目自身资源和特点,以农业为基、电商为魂、旅游为辅,以电子商务为驱动,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以“线下体验、线上销售,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为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三农”之路。
电子商务驱动农产品进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旅游驱动市民下乡,逐步实现乡村振兴。三瓜公社小镇政、企、村、民四方协同,企业和村集体为主体、政府为保障、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共享共建,并建设电商平台区域总部,前后引入甲骨文科技、微创联盟、半汤电子商务等数十家电商创业公司,荣获安徽省电商十强,各界主体不断为小镇发展融入活力,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化、多元化且多方受益的特色小镇运作新模式。
如今,三瓜公社小镇已入驻企业90家左右,吸纳就业2000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亿元,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成为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大市场,带动区域共同致富。
杨柳青文旅小镇:
匠心守护“年味儿”
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380多年的发展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国内外。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文旅特色小镇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产地之首。依靠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极具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杨柳青这个古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镇核心区由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其他功能区引入知名文旅开发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融资、开发、运营事宜,为确保小镇顺利建设提供保障。小镇的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国企、民企等各方优势,吸引各类企业、大师工作坊、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小镇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为民俗和民间艺术、旅游,规划分为镇中特色古镇区、镇南现代产业区、镇北生态休闲区。据了解,小镇已入驻企业及商户1100余家,吸纳就业4000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1亿元,年接待游客226万人次。
以文化特色为引领,小镇推动软硬件环境打造与年画产业特色相匹配,保持年画特色的唯一性。在载体建设中融入明清建筑风格特点,保持小镇风貌统一。小镇内建有的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明清街等传播年画的文化空间,为年画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年画技法工艺和流程特点,小镇集聚了木印、水印、石印、胶印等上下游产业,结合文旅项目实现年画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开发丰富旅游资源,实现年画文旅跨界融合。
在维护古建筑之外,多样的文化节日也是杨柳青镇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我们有木版年画节、如意大街庙会、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打造杨柳青旅游文化品牌,能够将年画、古建筑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市场竞争力。”杨柳青镇党委书记钱雪梅说。
在实现文旅产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小镇以年画产业为主导,植入文化、生活、生态,充分激发年画产业的创新创业活力。此外,小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产业上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积极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老一辈和新一辈年画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小镇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提升民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