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扶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扶贫
 

2019年8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邯郸棘针寨:依托产业园 脱贫再致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金骐/文 林瑞泉/摄

河北国慧农业扶贫园区
棘针寨扶贫产业园区
套种农作物,联产保收成
园区内“微工厂”生产线

“这片阳光葡萄林,去年平地移苗,今年秆儿壮、叶儿茂,明年就能陆续挂果出效益了。”

“贯通园区的8公里机动车道路,已经完成上报,相关的建设规划工作,近期将开始实施。”

“全镇因地制宜,扩大密植桃、梨、苹果等经济作物的产业规模,这样农民脱贫后,增收致富的基础更坚实。”

8月21日,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棘针寨镇党委书记闫振宇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在棘针寨,全镇业已建立的10余家扶贫产业园区,让创业能人有舞台,扶贫工厂能扎根,农民致富有门路。

园区联产增收

扶贫产业园,正在为棘针寨镇的脱贫致富工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河北国慧农业扶贫园区,记者看到,这个规划建设面积为3000亩的农业产业园里,以套播的形式引进种植了密植梨、密植桃、葡萄、苹果、红薯、玉米、大豆等多个应时农作物,而在作为园区配套的“扶贫微工厂”里,许多当地农民演变为流水线上的“工人”。

“园区采取统一管理、分户耕作的方式,让农民既是园区的经营者,也是园区的受益者。”国慧现代农业公司负责人郭志龙介绍,一个普通农户,如果在密植梨产业园认领种植一亩密植梨,再在梨树下面种植3排红薯,同时还有闲余劳动力到扶贫微工厂打工,这样一年下来,全家的总收入达到3万多元。

正是有了类似于国慧产业园作依托,棘针寨在全镇大力实施贫困村扶贫产业提升工程,全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扶贫微工厂、扶贫产业园以及密植梨(桃)等特色种植业发展。仅2019年上半年,在全镇创建三个密植梨(桃)扶贫产业园区,园区总面积达到918余亩,就带动了417户贫困户的发展。另外,棘针寨镇还发展菊花种植园区,种植的菊花产品远销越南、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每亩种植收益6000元以上,扶持了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创新发展模式

棘针寨依托农业产业园发展扶贫微工厂,让乡亲们的脱贫致富有奔头、有干劲。

据介绍,“扶贫微工厂”是由魏县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创新发展成的一种扶贫新路子,因其成效显著,不久前入选为全国《脱贫攻坚100计》中的第1计,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我们按照全县的部署,统一规划园区,坚持绿色循环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闫振宇介绍, 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模式创建的“扶贫微工厂”,能定向化带动建档立卡户就业,促进贫困户增收。

作为扶贫园区的“标配”,棘针寨的“扶贫微工厂”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模式,由企业(合作社)引领建园,村委会监管,每个建档立卡户按照就近、自愿选择的原则,入厂就业,脱贫致富。

根据魏县的相关规定,村集体投资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实行全额补助,建成验收后补贴80%,剩余部分分两个年度补助到位,所形成资产及资产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为此,棘针寨发展集体经济,通过规范完善承包合同,对闲散土地资源加快开发,通过农村资产的租赁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全镇15个村,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8个村完成了脱贫消薄。与此同时,在镇域范围内,继续推进“东禽、西菜、南果、北粮”的种养殖产业格局,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后的巩固、提升之策。

激活生产要素

过去的棘针寨是个劳务输出大镇,一方面,一些外出务工、发展起来的经济能人想返乡“二次创业”,但缺乏引导、找不到项目和载体。另一方面,镇里面的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力”、弱劳力,就业找不到门路。

为破解这一难题,激活生产要素,棘针寨镇因势利导,激励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并创办“扶贫微工厂”,为贫困人口搭建就业脱贫大舞台。国慧产业园的创办就是其中一例。

国慧产业园的创办者郭志龙就是本地人,他经过几年的打拼走上富裕路后,响应家乡号召,回到乡里投入2400万元,和他的弟弟办起了产业园。目前,这个产业园覆盖棘针寨村、南寺庄村、邓二庄村等三个村,并带动周边9个村、1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产业发展之路。

在园区里的每块地上,记者看到都立有一块“魏县密植(作物)扶贫产业园产权标识牌”,上面标明乡镇名称、村组名称、公司(大户/合作社)名称、贫困户姓名、种植面积、技术指导、联系电话等信息。据了解,进入规模化的田间作物,只要按照规范化作业,遵守技术化管理,园区内每种植1亩密植梨,3年后每亩经济效益能达到万元以上。

谈起这块标识牌,棘针寨镇镇长闫文杰表示,公之于众的标识牌,既能促进扶贫工作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所有的扶贫参与者利用好发展载体,使出全身干劲,确保扶贫工作有抓手、见实效,有保障、可持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