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中国园区
 

2019年8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拥抱变革,园区开启创新创业新征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范捷

通过改革,有效缓解资源不对等、要素不匹配的体制性矛盾,全面改善机制性问题;通过改革,激活园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途中,国家级园区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向主导产业鲜明、延伸产业链条、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建设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园区品牌。

北京经开区:砥砺奋进,打造创新创业热土

北京经开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2年建设以来,经开区始终承担着北京市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作用,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经开区内聚集了22000余家企,包括奔驰、GE、拜耳、京东等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20多个项目汇集于此,投资总额近千亿美元。

66个办税事项“全程网上办”,网厅办理率达98.17%,去年为3800余户次企业减税24亿元……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前沿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经开区重点围绕开办企业、产权登记、纳税服务、跨境贸易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例如,大幅简化企业设立程序,率先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工作,全面实行“多证合一”制度;设立企业开办大厅,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公章、营业执照、发票“三个环节、五天之内、只进一门、公章免费”;精简社会投资项目审批环节,推动各部门参与前期方案研究,实现立项环节3天、规划许可5天、施工许可3天的快速审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全程网上办”;开展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率先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优化审批流程等。

与此同时,作为深化改革先行区,经开区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国有平台公司,采用收储、回购等方式引入新产业项目,推动低效用地循环利用。积极引进银行、券商、保险、信托、担保、基金、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市场机构,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今年,经开区出台了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高精尖产业政策,增加了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简称高精尖基金)为经开区高精尖企业率先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经开区科技创新实力,为区内高精尖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山西大同开发区:腾笼换鸟,吹响改革创新的号角

成立于1992年的大同经济开发区历经18载奋斗,跻身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升级使开发区拥有了一个国家级舞台,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惠的政策支持,升级后的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其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等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优势,不断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按照全省开发区“整合、改制、扩区、调规”的改革要求和实行“三化三制”改革任务,开发区全面铺开改革创新工作,加快整合扩区步伐,大刀阔斧地改革体制机制,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形成在行政体制、金融体制、商事制度、人才体制等方面的“四梁八柱”改革新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明晰,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为开发区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首先,推进扩区整合改革。在开发区原8.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整合医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区和现代纺织园区,在御河以东、桑干河以北打造一个总规划面积239.4平方公里、辐射大晋北的多功能、综合性品牌示范园区,真正形成空间集中开发、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规模、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发挥好“国字头”开发区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其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有的39个内设机构精简为8个工作部门,精简率达79%;成立医药工业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御东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5个园区服务中心,实现精简高效、专业管理;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此外,开发区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进“一站制”服务,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枚印章审批”的办结制度,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制度,设立集税务、工商、政务服务为一体的财税服务平台,营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目前,项目平均办理周期由原来的199个工作日缩短至102个工作日,缩减97个工作日。

郑州高新区: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焕发新活力

郑州高新区是1988年启动筹建的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过30多年耕耘积累,高新区高端创新资源富集、创新孵化培育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优势突出、上市挂牌助推服务体系完备,成为中部地区创新创业的高地。据悉,2018年GDP同比增长10.3%,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高新区市场主体总数达到4.3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50.84个、企业33家。201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国家级高新区复制推广自创区管理体制改革经验。”

自2018年起,高新区谋划实施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核心区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以来,通过下好“四步棋”:赋权、改制、考核、激励,系统构建了新型管理服务体系、新型干部管理体系、新型绩效考核体系、新型分配激励体系。改革后,“经济社会管理全覆盖和特殊功能使命的双重任务与派出机关权责、机构、编制等资源配置不对等,人才、资金等要素配置不匹配”的体制性矛盾有效缓解,“能上不能下,出不去和进不来并存,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机制性问题全面改善。行政权责稳定完备,人员结构大为改善,团队文化清新重塑,创新驱动发展提速提质。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新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减证便民,全面实施“一口受理”; 配合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做好委托权限的承接工作;深化“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实行清单事项动态调整管理和流程再造;深化“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窗口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联审联批等制度。

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高新区科技金融广场为企业提供涵盖初创期、早中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打造一站式全金融产业链服务平台。截至今年上半年,科技金融广场已入驻机构35家,其中,股权投资机构15家,管理资金规模超300亿元。据高新区财政金融局金融办负责人介绍,科技金融广场将加快形成“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缓解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完善金融链,全身心投入高新区“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