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融合发展 探索红色文旅创新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凌霄
红色旅游是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而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在新时期如何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国民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升国家软实力,这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红色旅游同时也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党建、团建的生动课堂,是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加强党建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和重要载体,激发革命老区人民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载体,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艰苦奋斗历史的生动窗口,是保护红色遗产遗存的重要载体。目前,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革命老区发展新引擎,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不仅形成了红色旅游经济,而且带动综合消费和其他产业发展。这些年已形成了一批市场吸引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红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从2004年开始,国家先后发布和实施了三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随着多个红色旅游利好政策陆续发布,红色旅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呈现大众化、常态化趋势,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逐渐成为民众出游的重要选项。据有关数据统计,自2015年至2017年,全国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9295亿元,足见红色旅游对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愈发明显。
在全域旅游推动下,红色旅游需求稳定增长,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大众化、常态化趋势。红色旅游信息报送系统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18个重点城市和436家经典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4亿人次,同比增长4.83%,综合收入同比增长5.73%。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电信联合实验室发布的数据,游客重复体验红色旅游景区比例较高,2018年上半年,红色旅游游客人均游览1.05个经典景区,复游率达到32.44%。红色旅游以短期休闲度假为主,2018年上半年,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一次出游在外平均停留时间3.38天,海南、西藏、四川、广西、青海、贵州、重庆、福建、北京、甘肃等十省市的红色旅游游客停留时间最长。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游客出游的重要选择,拥有广泛的受众覆盖面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由于红色旅游所蕴含的时代特殊性,红色旅游景区与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对年轻游客形成较强吸引力。红色旅游游客群体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游客平均年龄为35岁,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的中坚力量。红色旅游的游客群体低龄化特征日渐突出,以父母带孩子感受红色氛围群体居多,尤其是80后父母更愿意携带“10后”小朋友到访红色旅游胜地,了解革命历史文化。红色经典景区接待14岁及以下游客数量占接待总人数的12.65%,特别是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14岁及以下人群数量明显增多。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安邓小平故里等经典景区以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石家庄西柏坡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均深受14岁以下游客青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受青少年喜爱。2018年上半年,上述三种类型红色景区接待14岁及以下游客群体比重分别为52.98%、56.45%和41.67%。青少年群体参与红色旅游的比例逐渐上升,对历史文化的记忆认同和情感认同也逐渐增强。
红色旅游承载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大多数红色景区通过纵向比较历史数据和静态展示历史遗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感受革命历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升华爱国情感。数据显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游客接待量占据了红色旅游的半壁江山,是接待青少年、党员干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党和国家重要节事活动期间,企事业单位、院校干部职工前往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展览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活动明显增多。寒、暑假期间,学生研学教育实践需求旺盛,半数以上的研学旅行包含红色旅游目的地,或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丰富了研学旅行文化内涵。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国内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
国民旅游诉求正在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游客在出游过程中比较看重出游品质,对文化、体验、休闲、品质的旅游需求更为迫切,对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旅游景区与当地文化、餐饮、休闲等旅游业态融合度越来越高,与商业中心距离较近的景区逐渐成为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为此《中国企业报》集团联合广泰资本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积极筹备成立中国企业红色文旅研究院,为政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创新发展做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