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天津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天津报道
 

2019年5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8大主题展区多维呈现高科技,1200余位行业大咖共话智能新时代

世界智能大会为创新赋能,天津军民融合产业向纵深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彭飞 苏莉鹏

拥抱智能新时代、打造智能新经济、创造智能新生活,正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新的蓝图徐徐铺展,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智能未来正向人们走来。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世界智能大会让拥抱智能新时代、打造智能新经济、创造智能新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津洽会天津市政府的重点签约项目中,军民融合企业成功签约,成为天津军民融合发展领域的生力军。

编者按

2019年5月16日至19日,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强调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在前两届大会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以“智能新时代:进展、策略和机遇”为主题,集中展示天津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作为智能科技领域全球首个大型高端交流平台,天津率先举起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旗帜,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智能大会。大会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智能领域交流,聚集了全球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要素,展现了全球领先前沿科技新成果。特别是去年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发布的《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了天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为智慧中国呈现了独特的天津方案。

本届智能大会设置科研创新、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大数据、智能应用8大主题展区。其中,军民融合智能产业项目的亮相颇为引人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健全体制机制、深挖动员潜力、培养融合人才、发展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本届智能大会上亮相的军研科工智能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的工业级无人机、涡轴控制系统和惯性导航设备等军民融合项目,鲜活体现了天津把握军民融合发展的大思路,激活“民参军”的创新潜力,引领“军转民”的产业发展,领跑军民融合产业的信心!

大咖云集,机遇无限,深度体验,智能大会展现新亮点

据了解,本届智能大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会期间,举办了十余场高峰论坛、世界智能科技展,并举办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世界智能水下机器人挑战赛、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天津国际邀请赛等5项赛事。同时,在大会、展览、赛事等一系列活动中增加机器人互动、智慧城市体验场景、自动驾驶汽车试乘等智能体验内容。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大会邀请了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业界领军人物,以及诺贝尔奖、图灵奖等获得者、机构媒体、金融机构等参加。邀请参会的国际嘉宾超过1200人,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大会邀请日本为主宾国,澳大利亚墨尔本为伙伴城市,邀请“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代表参会,进一步提升大会的国际化水准。

作为专业化交流、高端化对接的平台,大会让企业唱主角,让专家发声音。在论坛方面,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话题,进一步增加学术味道。大会期间,云账户、卡雷尔机器人、TCL等公司发布了一批最新技术成果。

全方位“智造”政策吸引顶级军民融合产业来津落户

在世界智能大会上,一处摆放着多款工业级无人机模型的展台引起很多观众驻足。据参展单位军研科工智能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卯立远介绍,该公司是一家去年落户天津的涉军高科技智能产业企业,公司以创新、务实、敬业、诚信为理念,专注于涉军高科技智能产业研发及制造,聚合了几十位国内顶尖军工院士和高级技术专家,设立了军民融合专家委员会。汇聚了一批工业级无人机、智能装备等高端产业项目,其中,SF8A多功能工业级无人直升机入选了今年的德国红点奖。泡沫铝、“高性能碳基烯烃烷烃分离吸附材料”等新材料研发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样一家高端的涉军高科技智能企业之所以选择在天津落户,源于天津自去年第二届智能大会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及智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大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天津先后发布《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智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重要保障。

不久前,天津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天津市委书记、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李鸿忠指出,要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要抓好重点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要着眼于激发新的发展活力,以军地产业项目深度对接,形成聚合力、牵引力,引领发展路径创新;坚持改革先行,加强统筹规划,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防体系建设有效衔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天津市委军民融合办军民融合规划处处长毛继华介绍,未来几年,要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军地协同科技创新等军民融合重点领域明确数十项重点任务,分年度推出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智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的交汇点,对于构筑智能发展新优势、抢占智能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后,天津市工信委根据《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制定出实施细则的十条“智造”政策,其中一条即为加强智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包括支持智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支持军民融合领域企业智能软硬件产品产业化及提升产业化水平投资项目,按照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纳入《关于加快军民融合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和重要项目建设意见》和《天津市智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智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重点示范项目优先支持。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研发。支持军工技术转民用研发,对企事业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网信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军民融合研发,按照企业对该项目研发经费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支持企事业单位获取军工资质。对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认证、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名录认证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证书给予15万元补助,每个单位合计不超过50万元。

在这样优越的政策扶持下,今年津洽会期间,天津市政府的重点签约项目中,军研科工智能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等军民融合企业成功签约,成为天津军民融合发展领域的生力军。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实现“军转民”“民参军”双赢

军民互动,才能实现深度融合。《战争的果实》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怀特曾说过:“有时候,某一发现会滋生于战场纷乱中转瞬即逝的某种想法,没准这一想法随后会历经磨难得以发展。发展的方向之一是,几所大学或几个商业中心对其进行公开研究,由此引起军方的关注和鼎力资助,将其作为项目大力开发。其最终成果首先由军方占用,继之会通过某种途径转为民用。”

作为国内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领先者,军研科工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是在“军转民”、“民参军”的思路下诞生的企业。

卯立远表示:“军民融合”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军转民”,即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拓展。将军工体系内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如此既能够保证军工行业的血液鲜活,也能够使得民用产业获得先进军工技术的反哺,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重要战略方向。

卯立远接着说道,另一个层面则是“民参军”。我国民间制造业实力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长足发展,将民营企业的制造能力运用于国防军事工业制造体系内大有可为。一是社会生产资源获得在国防制造体系内部的合理导入,社会资源中先进生产能力也弥补了国防制造体系的不足;二是在军工生产金字塔体系中引入民营企业的竞争,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国防军事工业的发展效率。因而民营企业的“参军”也将对我国军事工业发展构成正面促进作用。

加快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关联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民企开拓军品市场出谋划策……军研科工智能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以推进中国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发展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特征的综合性高科技服务机构。他们所研发的多个项目产品集中体现了军民融合释放的新动能。

如智能无人系统的工业级无人机、临近空间飞行器、深海潜航器、无人工程车等。其中,察打一体无人直升机是公司智能产业中的主要产品,目前已确定四款不同载荷的无人直升机。国产高精度传感器是基于成熟的航天技术,研发并批量化生产的性能卓越、质量可靠的六维力传感器产品。它破除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地位,大幅降低六维力传感器价格。而光纤陀螺高精度惯导(定位定向)系统、光纤陀螺航姿参考系统、光纤陀螺组合导航系统以及光纤陀螺组件,则应用于惯性导航制导和石油勘探,面向航海、航空、智能电网、高速铁路等领域销售。

目前,军研科工已与哈工大研究院、中北大学、中关村等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广泛开展合作。此外,正在与北航直升机研究所主要专家及领导探讨校企合作方式的新模式。

卯立远还表示,随着我国军民融合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未来,军研科工智能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将发展成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金融投资为手段,以知识产权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理念的宜军宜民多元化发展的百亿级集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