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文摘·新材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文摘·新材料
 

2019年5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材料,让“温州制造”更智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中

王利博制图

控制了关键材料,就卡住了整个产业链“咽喉”。在今年一季度浙江温州全市技改投资创新高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和地区把推进材料转型升级,作为经济新增长点加以培育扶持,实现了制造业的“弯道超车”。

在华峰产业园区工厂内,一条条新上马的自动化生产线衔接默契,一罐罐聚氨酯“黄金原液”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出来。

一罐聚氨酯(PU)原液在平常人看来似乎并没有多少价值,而在华峰新材料公司技术人员眼中,一罐高品质聚氨酯原液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动力。东莞东英鞋材厂,是当时广东省最大PU原液用户,早在1997年,华峰工作人员拿着华峰的PU原液去敲门的时候,对方的态度是非常不信任的。为此华峰技术人员在该厂试验车间里一待就是数天,硬是把鞋底性能相关的试验全都做了一遍,终于以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肯定。使华峰PU树脂在广东的市场占有率从零激增到60%以上。

在温州,华峰只是众多温商深耕新兴材料的一个靓丽缩影。当下,一直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撑的温州,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少企业家纷纷看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材料项目。特别是在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和高端金属材料等领域,不少温商崭露头角,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温州规上工业企业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90亿元,创造的产值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左右。以华迪钢业、浙江丰业、青山控股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主导产品不锈钢无缝管就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自成立伊始,俊尔新材料公司就组建研发团队,深耕新材料创新领域。目前拥有50多项国家级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和省级新产品项目,一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较强的改性工程塑料研发和生产企业。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这几年新兴材料产业的热点效应在扩散,但新材料产业在温州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中,行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人才缺乏、产学研相脱节、缺乏产业园区“大平台”支撑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掣肘。

其中,温州新材料行业中小企业居多,很多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在专利和技术方面投入更多,被挡在专利大门之外。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关键设备和原料都要从国外进口,那么大部分挂“高科技”之名的企业只能做些下游应用开发的“低科技”工作。

为改变困局,在《温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温州提出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强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上深谋文章,这也是温州未来新材料行业实现快速成长的“三部曲”。按照该规划,温州新材料产业发展将以现有材料工业和鞋、服、电工电气等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新材料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依托海洋、矿产等特色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培育若干新兴产业,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在实施路径上,温州将通过政府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率先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创建行业新标准,促使企业保持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鼓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新材料产业小微园区,引导新材料小微企业“入园进区”,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为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成长环境,形成相对合理的企业规模梯队。 (来源:温州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