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文摘·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文摘·环保
 

2019年4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保企业“追风”路上如何“造风”?

来源:中国企业报  

“岁月静好”于环保产业而言,在2018年戛然而止:资金面杠杆逐步失效,财务成本几何式增加。在严控金融与去产能的背景下,环保资本遇冷的同时,不少环保上市企业也遭遇了“钱荒”,此前一段时间内的业绩“狂欢”一去不返。据公开数据,仅在2018年前9个月里,逾50家环保上市企业净利润出现下滑,降幅接近18.99%。

众所周知,环保行业在2018年遭遇了严重的融资问题,而这场骤然而至的寒冬也是市场用脚投票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樊元生所说,“业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往往高达数十亿元,一些中型骨干企业的应收账款也有几亿元之多,账目拖欠周期长的超过4年。”而通过结构化融资方式快速扩容拿单规模,同时以PPP模式为主打开基建类项目契机,也进一步加重了环保企业的债务负担。

从细分领域来看,投资机会本就在缩减的传统板块成为此次“重灾区”。相对于逆市上扬的环境监测、危险废弃物处置领域,废气治理、水处理设备市场则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对于这一现象,国内券商机构则将此归结于本身投资潜力就在大幅缩减。

但上述困境似乎随着2019年新起点的到来,乍现回暖迹象。尽管一些环保上市企业出现业绩大幅缩水的困境,但也有不少行业翘楚仍维持不断向好的业绩“小阳春”。经过了2018年的低谷期后,环保行业或许会迎来新的机遇。相关权威机构预测,“十三五”时期,包括七大标志性战役及土壤修复在内的投资蛋糕将远超3.87万亿元,投资直接用于购买环保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约1.68万亿元,间接将带动环保产业链增加值近3988亿元。

更为有力的催化剂则源于一系列顶层设计。按照日前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明确指出,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不仅如此,《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意见》也从客观上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

经过以“低效产能出清”为重点的寒冬后,重构修整后的环保产业未必缺乏生机与活力。面对环境改善刚需与政策红利的双重利好,市场上对于重务实、高效益、精细化环保服务的需求将摁下“快进键”,随之而来的便是环保产业新一轮发展热潮。Wind数据显示,在近70个主题行业中,迄今环保行业指数累计增长近30%,涨幅位居前50位。

业界分析普遍指出,未来两年内,环保企业数量或将迎来悬崖式下滑,而这也意味着并购重组仍将成为市场主旋律,产业洗牌才刚刚开始。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曾表示,2018年环保产业虽然遭遇了危机,但并不意味着产业出现拐点。

“冬天正在到来,能挺过冬天的企业才是未来的脊梁。”E20环境平台合伙人傅涛对要“活下去”的环保民营企业这样寄语道。不过也有舆论认为,重新入场的选手们,或许将会为环保市场格局带来新的风向。但后续如何演变,更多则源于脱离政策“襁褓”后,环保民营上市企业的表现力。

与过去粗放式生存法则不同的是,如今注重技术和效果的企业愈发增多。从环境改善到探索经济与生态共存,从投资建设趋向综合服务主导,环保企业正合时宜地一步步焕发新面貌。因为相比前期施工为主的模式,运营将成为构建环保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来源:环保在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