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国香
张恒珍 |
长期以来,由于高技能人才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尽管企业开始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但发展仍不乐观。根据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目前我国职工队伍总数已达到了3.91亿,而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却仅有4791万人,仅占职工队伍的12.25%,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000万人。
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企业当前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技能队伍基本上岗能力、岗位基本要求等基础培训,激发不起高技能人才的学习兴趣,晋升的天花板导致高技能人才积极性不高,心不在“企”。
强化企业树立人才靠自己培养的意识,打破高技能人才培养天花板。
企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要强化企业树立人才靠自己培养的意识。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强化人才的培养,既能够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又可以解决人才稀缺的问题,增强企业实力。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为技能队伍提供高起点人才的同时,建议国家鼓励企业发挥培养主体功能,推动高技能人才多出、快出,高质量发展。
打破高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制定人才绩效考评机制。
拓宽能上能下的技能操作人才成长通道,例如,可将技能人才设定为7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大师、首席技能大师,技师及其以上级别属于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及以上级别属于技能拔尖人才,根据级别制定高技能人才相应津贴及职位职责。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高技能人才采用每年一聘,技能拔尖人才每两年一聘,将日常工作绩效、创新攻关、导师带徒等内容纳入绩效评价考核内容,应用于竞聘晋级,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搭建使用好平台,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更有为。搭建平台,让高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施展才华,避免因无序流动而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例如,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工匠、技能大师“头雁效应”,做实做活“传帮带”“快车道”,培养“工匠集群”,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搭建全国范围内同行业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共享。同时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技能人才队伍各种奖项的奖金,提高技术工人的荣誉感。
落实好消除歧视的各项政策。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适时组织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议通过政策上完善、舆论上引导、制度上保障等措施,让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更加体面地工作、更好更快地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