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金融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金融科技
 

2019年3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掌众集团首席战略官汪洋:

真正有核心优势的金融科技企业依然充满机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梅文

汪洋

近年来,国家对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高度重视,不仅发布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了金融科技蓬勃兴盛与良性发展的双重目标。

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相辅相成

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也成为热议话题。

掌众集团首席战略官汪洋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对于金融科技的认识,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从金融科技自身角度出发,它已经渗透到金融的各个领域,如支付、借贷、零售银行、保险、财富管理、交易结算等细分领域,切实改变了消费者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另一个角度,对推动普惠金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普惠金融,意即先“普”后“惠”,只有让金融服务触及更广的人和地区,不论是个人、小微企业,还是农村、贫困偏远居民,都是普惠金融需要覆盖的群体;而“惠”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让大众享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因此,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相辅相成,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落地的同时,加强了自身的应用,延伸了金融科技的内涵。

近些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金融科技的监管,行业去伪存真,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汪洋表示,希望中国形成一批以技术为驱动的优秀金融科技企业,同时希望国家政策能够更多的鼓励民营金融科技企业,让其与传统金融机构互为补充,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企业依然充满机会

尽管刚刚过去的2018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大洗牌,对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在汪洋看来,在强监管、强竞争的环境下,真正有核心优势的金融科技企业依然充满机会。

汪洋分析,2019年民营金融科技企业将激发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P2P平台备案将成为行业头等大事,通过备案的优质平台将获得发展先机。

“国家没有一棒子打死,留下来的、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就要抓住机会,好好干,认真干,脚踏实地干。”汪洋补充道。

2018年对掌众集团来说也是重要的一年,从2014年行业快速兴起时期起,掌众集团已走过5个年头,业务线逐渐清晰,全球化战略布局图逐步展现,最重要的是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其金融科技能力的优势逐步凸显。

掌众集团积累了3700多万用户,所以其优势之一是向外流量输出;其次是利用自身强大的大数据风控能力,向外进行技术输出。掌众集团独创的“如来”大数据风控引擎,创建了440多个风控模型,全面动态监测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情况。这些模型包括贷前的反欺诈、贷前的信用风险、贷中的时时风险评分模型以及贷后的催收等,通过模型体系,将风险完全量化。

汪洋表示,对于综合多元的金融科技集团,其核心是全面的技术能力、大数据风控能力的有力支撑。

如今,掌众集团已经从涉水小额信贷金融科技领域,到布局智能出借、消费分期、数字金融、金融超市、掌众云、海外业务六大业务领域,构建了多元化业务体系,旗下拥有掌众科技、掌众财富、掌众金服3大主体。2018年初,掌众集团上线场景金融,推动互联网信贷与场景消费深度融合;同时,继续拓展海外业务,目前已在印尼、越南、菲律宾、俄罗斯4个国家实现了金融科技能力输出。

科技赋能 发力产业生态圈构建

2019年的金融科技市场一方面将会呈现监管趋严的态势,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服务“To B”趋势增强,更加强调回归科技和技术。

在汪洋看来,行业监管,并不是束缚,而是助力,企业本身的自律比监管本身更为重要。

2019年,掌众集团将从三个方面全面发力:第一持续夯实网贷业务,力争通过合规备案;第二要输出云服务能力、风控能力,更好地连接赋能,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展开多业态合作;第三将稳扎稳打,加大布局海外业务。

“总体而言,掌众集团将持续增强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能力,并通过赋能、连接、出海实现金融科技能力的提升和输出。具体来说,通过与业务伙伴合作输出公司的技术能力,实现金融科技价值最大化;通过金融和消费的连接,加速金融和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国际化战略让中国先进的金融科技成果输出世界。”汪洋进一步解释。

此外,掌众集团将发力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持续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信贷及征信领域的应用,逐渐升级成为产业路由器,实现价值提升。

汪洋告诉记者,“金融科技带来的改变是不可估量的,金融科技与信用社会的建立息息相关,只有每个人珍惜信用和信誉,才能获取更好的、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任何一个创新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些年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很强的冲击力,加速了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国家政策也在大力鼓励和支持。汪洋表示,希望更多的媒体和行业代表为金融科技“鼓”与“呼”,为金融科技行业的积极作用发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