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营商环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营商环境
 

2019年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城镇化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

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

特色小(城)镇的目标是产城融合,而实现产业支撑和产城融合,必须依靠企业的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企业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利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更好地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完成后,需要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研发、人才和市场等资源优势,借助产业布局,推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集中,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实现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环境友好、永续利用的城乡综合发展格局。企业是新型城镇化的资源整合者,通过城镇化的平台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企业、政府两种资源,农民、市民两方利益,行业内外两种力量进行深度整合,盘活社会资源,打造功能混合的新城镇,为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享、民生工程城乡共建贡献力量。企业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生产要素的承载体,通过集聚、转化等过程,把大量人力、资金、设备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城镇化建设中,从而使特色小镇建设得到更快更好发展,最终实现政企关系良性互动和城镇建设、企业发展、民生改善共赢。

三、发挥社会组织引导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推动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千企千镇工程”就是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两家社会组织及有关单位共同开展的旨在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举措。 “千企千镇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城)镇创建模式,搭建小(城)镇与企业主体有效对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探索和建立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解决企业和小(城)镇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开拓企业成长空间,树立城镇特色品牌,实现镇企互利共赢。

在“千企千镇工程”实施中,中国企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把企业转型升级与特色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事业中,为“千企千镇工程”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项目支持和平台支持。一是积极宣传,引导企业遵循特色小镇的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全国企联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等品牌活动和《中国企业报》等各种方式,对“千企千镇工程”开展全媒体矩阵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倡导企业坚持创新探索,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产业建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市场主导。二是积极组织,推动企业走上特色小镇的筹划建设之路。组织会员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结对子,以产业为龙头,把企业转型升级与特色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先后动员了中国石油、中国建材、中国铁建、鹏润控股、东方园林等一批优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到工程中来。注重做好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做好经验推广工作,为更多企业提供借鉴。三是积极配合,完成“千企千镇工程”各项涉企工作。按照发改委的要求,紧密配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加强与国开行、光大银行等单位密切合作,组织有志于投身这项事业的企业、企业家参与“千企千镇工程”有关工作,组织企业参加培训班,参与“千企千镇工程进株洲”、“千企千镇工程进青岛”、“千企千镇工程进海南”、“千企千镇工程进咸宁”等现场研讨和推进活动。

当然,“千企千镇工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发展的空间很大。尤其是在促成镇企对接,引导产城项目落地方面,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企业、小(城)镇参与“千企千镇工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中,中央强调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进“千企千镇工程”向纵深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中国企联将与国家发改委、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增进合作,互通有无,竭诚为企业、企业家服务,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砥砺前行,努力推动“千企千镇工程”的有效实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