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建设者: 建中老友谊路百姓致富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龚友国
从2016年12月底最早一批建设者到来,仅仅两年时间,老挝当地百姓的生活,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从老挝古城琅勃拉邦坐车去乌多姆塞省班那汉村是乡村土路,沿途村庄简陋,道路坑洼颠簸,晴天尘土,雨天泥泞,40公里路要走两个小时。中铁八局修建的中老铁路施工通道,在规划之初就有意识兼顾到沿途村庄的出行,尽量把路修到村口,让更多的村民们从此不用翻山越岭出行。记者看到,有路过的施工车过来,村民就会招手,搭“顺风车”。
中铁八局一公司磨万铁路三标段党工委书记唐高云告诉记者,我们的施工便道质量远远超过当地乡村路,我们完成铁路建设,道路留给老百姓使用,也没有浪费,深山里,一些人家的门口停着摩托车、小货车,这大多都是因为有了路而新买的。
两座跨湄公河特大桥的修建,也让当地百姓受惠。中铁八局在半岛南北都修建了码头,村民们可以免费搭乘施工滚装船往返。
班那汉村村长宋屯在桥头施工点附近开了家餐馆,服务施工队和过往客人。宋屯说:“现在公路通了,以后还要通铁路,来这里旅游的人会多起来,我正琢磨着开度假村。”
中铁八局一公司三标段三分部,承担了长约18.9公里铁路的修建。为了学老挝语,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项目部打印了十几页的纸,装订成小册子,上面罗列了最基本老挝常用语,大家有空了就学习。
“萨百迪”是老挝语的“你好”,“靠再”是老挝语的“谢谢”,来老挝一年多,这是唐高云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到工地上,有不少老挝员工,唐高云已能简单和他们交流。
琅勃拉邦孤儿学校有百余名孩子,唐高云和项目部员工们带着篮球、足球、跳绳等体育学习用品去看给孩子们,和他们做游戏,让当地老百姓非常感动。
30岁的老挝年轻人希邵,在班那汉湄公河特大桥工地当一名翻译,是个“中国通”。希邵有空了就教中国建设者老挝语,因为工地上来自重庆的人多,他也跟着学了几句重庆话。
希邵家里有四兄妹,他是哥哥。大学时,希邵到中国云南普洱学院,学了五年中文,于2012年回到老挝。“老挝的交通条件不好,出门最常坐的就是‘突突车’(当地一种载客三轮车)。”希邵说:“我从来没有坐过火车,这条铁路的修建将圆我的‘火车梦’。”
希邵在工地上当翻译,身边好多亲友都到他这里“打探”铁路消息。“身边有的亲戚、朋友想等铁路修通后,到中国去看一看,看看中国是什么样。”希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