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有实力有担当有作为
宁夏天元锰业倾力打造“世界锰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杰
天元锰业厂区一角 |
走进花园式工厂——天元锰业硫酸厂 |
金属锰二厂鸟瞰 |
余热发电项目 |
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多年来,天元锰业始终坚持以锰业为主、以打造百年企业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起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国际贸易为驱动、以金融服务为保障、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发展格局。
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中宁县金属锰厂改制后组建而成。经过15年的发展,企业电解金属锰年产量达到80万吨,资产总额达到1882.23亿元,职工2万多名。企业从过去单一的电解金属锰生产,到现在的集矿山开采、冶金、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建材、运输、余热发电为一体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的现代化循环经济产业。金属锰产能占据世界市场40%左右,在“无锰之地”打造了“世界锰都”。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利润50亿元。
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等授予“杰出环境保护企业奖”;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绿色工厂示范企业”;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获得“中国环境报理事会2017年绿色企业”;被《中国企业报》集团和中国企业十大新闻评选委员会连续两年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民营企业)”;连续第5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连续6年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连续7次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天元锰业还荣膺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填补了宁夏企业多年来在此奖项上的空白。天元锰业申报的“锰渣处理科技创新项目”荣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在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十六届中国经济人物年会中荣获“2018脱贫攻坚贡献奖”。
科学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中国是一个锰矿产资源贫乏且锰矿品位低的国家,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重庆等地。全球高品位锰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非、加纳、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且进口锰矿资源一直被少数国外供应商垄断。对于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宁夏天元锰业,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提升对锰矿资源控制能力。
国际贸易顺势而为。天元锰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响应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16年成功收购了国际矿业巨头——联合矿业(CML)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和加纳两座高品质的超大型锰矿,由此,天元锰业从源头上控制了锰矿资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加纳恩苏塔矿和澳大利亚乌迪锰矿已实现产量1000多万吨。
物流运输共商共建。为确保海外资源顺利运回国内,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满足企业向海外发展的需求,天元锰业于2017年成立宁夏天元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从矿山到装货港口,从装货港口到国内港口再到工厂的海运和公铁运输,仓储保税,及成品配送整体物流环节,重组物流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天元锰业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矿石原产地积极协商,着力打造通畅的运输通道,与加纳政府达成优先推荐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投资协议。
循环利用 打造“绿色锰业之都”
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天元锰业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花大力气把厂区打造成“花园式工厂”,虽短期内投入大、代价高,但为长远发展奠定了“绿色基石”。天元锰业按照环境整治“高、大、上”的要求,先后投入3亿多元,对厂区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亮化。专门成立了绿化队,不惜资金、不惜人力、不惜物力,对绿化区域依山就势,平整土地、更换土壤、配套灌溉设施,凭着天元人的执著,创造出适宜植被生长的环境。绿化中,坚持乔灌木结合,常青树和落叶树结合,当地品种与外来树种结合,重点提高常青树和花灌木的比例,重视色带和色块的配置,丰富了植物色彩和图案的多样性。园区绿化面积已达1万余亩,生产厂区植被覆盖率达31%。红色厂房与层层绿荫交相辉映,焕发出勃勃生机,昔日尘土飞扬的戈壁荒滩变为“花园式工厂”。
综合利用持续发展。天元锰业通过技术创新,实施清洁生产,对各类资源“吃干榨尽”,形成了“三废”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链,余热发电、供热能源梯级利用链和园区绿化生态链,颠覆了电解锰行业高污染的传统认识,树立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在废水治理方面,天元锰业先后投资4亿元用于废水治理,配套建设了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厂3个,铺设了各类污水收集管网、回用水管网,将含锰、含铬废水,循环浓排水、生活污水等,按照“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分类回用”原则处理后回用于不同生产单位。在实现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的同时,采用IO膜法处理工艺使工业废水达到了三级饮用水的标准,每年可循环再利用废水300多万立方。在废气治理方面,化合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酸雾吸收塔处理后回收用于生产,镍铁厂、硫酸厂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来发电和供暖。
在废渣治理方面,为最大限度实现固废再利用,投入15.07亿元建设了2×4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采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废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投资1.19亿元建设了年处理200万吨电解金属锰锰渣无害化处理及氨氮回收利用项目;投资4.14亿元建设年产2×50万吨硫酸锰联产活化脱硫锰渣项目,废渣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作水泥原料,有效解决废渣长期堆放造成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
在粉尘治理方面,电解金属锰技改项目及水泥熟料生产项目,均新建了标准化全密闭仓储大棚,配备了全自动辊磨系统、封闭上料系统和布袋收尘系统,破碎、投料中产生的粉尘经布袋收尘系统收集后回用于生产。对原料堆场进行了硬化,建设了挡风墙,粉矿大棚储存,料堆、渣堆加盖了防尘网,有效防止了扬尘产生。
创新驱动 打造行业标杆企业
天元锰业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解决电解锰产业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作为科技研发的主要课题,在充分挖掘电解锰生产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使集团产品和工艺技术始终保持同行业领先水平。
攻克锰渣利用难题。天元锰业立足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先后成立了技术创新中心、“宁夏电解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多家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进行电解锰生产技术攻关,开展了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等10多项重大技术研发和100多项技术改造项目。
其中,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电解锰固液分离及二次浸取技术示范等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利用电解锰阳极渣脱硫制硫酸锰溶液、精滤渣配加纳矿煅烧制1号改性锰矿代替焙烧粉收酸,是电解锰行业锰渣资源化利用的颠覆性项目,经调整工艺参数、优化工艺路线、改造设备设施,已在锰渣处理厂试验成功进入正常生产,破解了锰渣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
创建产权优势企业。天元锰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知识产权发展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相结合,坚持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打造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先后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自主创新标杆企业”“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参与制定了YB/T051-2015《电解金属锰技术标准》,主导制定了Q/TY0001-2015《电解金属锰固体废渣无害化处理用于水泥缓凝剂技术标准》、Q/TY0002-2015《活化脱硫锰渣用于水泥原材料、混合料技术标准》;累计申报专利38件,拥有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3件,外观专利5件。
“天元制造”引领标杆。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天元锰业集团电解金属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技人员,从2009年第一台浮动升降平台(俗称打液船)开始,拉开了“天元制造”的研发序幕;2014年,研制出了天元锰业第一台自动剥离机,现已批量投入生产;2017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台牵引车;2018年,完成了隔膜框清洗机研发,新研制出的隔膜框清洗机具备自动翻转清渣、曝气初洗、超声波精洗等功能,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天元制造”的多功能电解槽、抑尘板、校板机等系列设备用于生产后,工艺技术均保持同行业领先水平。“天元制造”的18台浮动升降平台、33台锰片剥离机、44台自动洗板机、2台极板牵引车(计划推广62台)均投入生产。此外,功能型电解槽、极板车、配电柜、电焊机等一批实用、高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元制造”设备,在生产使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天元锰业集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引擎。
党建引领 打造“红色天元”文化
天元锰业始终坚持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同步跟进、同频共振”发展思路,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使广大党员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取得了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双赢”局面,形成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天元”样本。集团党委被自治区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经济日报》、《宁夏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网、党建网等多家媒体对天元锰业党建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区市县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领导先后到集团调研指导工作,对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实施“连心”工程。集团党委组织各党支部班子成员、高层管理人员,多次走访慰问万余名职工家庭,并先后邀请4000多名员工家属到企业观摩、座谈交流。举办“魅力天元”广场文艺演出、经典影片展播、好歌大家唱等活动,进一步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通过电子屏、公开栏、道旗灯箱等宣传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职工,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设立教育助学基金,对企业员工考入大学的学生进行资助,近三年来累计发放100余万元。开展“送温暖”活动。从2011年开始,集团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按照每户500元的标准慰问员工父母,一笔笔“孝善金”通过入户慰问和账户汇款走入千家万户,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2018年1月,天元锰业再次上调全员工资及“五险一金”缴费基数,人力成本总额较2017年多支出近2亿元,全部用于员工增收及福利待遇,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致力精准扶贫脱贫。一家民营企业,不仅解决了2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先后吸纳贫困家庭人员就业9900余人(占集团员工总数的49.5%),凭借着进厂后6.5万元以上的年收入,已有8900多名困难员工家庭摆脱了贫困,下剩900余人有望在今年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在这900余名贫困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周边和宁夏南部山区深度贫困地区。宁夏天元锰业集团实施“产业扶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为西北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提供了成功范例。
2018年4月20日,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报道了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就业扶贫方面的成功实践,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天元锰业的做法得到了各方肯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称号,荣获2017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暨“百企帮百村”先进单位。
能否确保这些困难家庭的员工进得来、留得住、富起来,关键在企业扶贫工作的“深度”。为了将这件“大事”抓好抓实,集团专门组织制定了相应的扶危济困计划。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将天元锰业产业园区确定为生态移民就业安置暨扶贫产业示范园。
天元锰业三纵路有这样一幅宣传标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人就业全家能否脱贫的关键在于就业平台的“含金量”。天元锰业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在5500元左右,且不包括员工“五险一金”企业缴纳的部分。一些在天元锰业上班的“父子工”“夫妻工”每年净收入达10万元以上,以至于“来到天元有奔头、买车买房不用愁”的顺口溜在宁夏许多贫困地区广为流传。
站在天元锰业的高处眺望,职工宿舍楼赫然入目。截至目前,天元锰业已为困难员工提供了3000多套公租房,职工购车已逾6000辆,上下班期间,车流如潮,蔚为壮观。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2017年5月,天元锰业按照自治区“村企对接”精准扶贫的要求,针对来自南部山区近千家贫困户,制定具体扶贫方案,根据不同情况开始实施就业扶贫、劳务扶贫和项目扶贫。
2017年底,集团针对海原县树台乡龚湾村贫困户土豆销售难问题,将价值60多万元的300多吨土豆按市场价收购作为员工福利发放。2018年3月,集团拿出资金59.1万元,对企业周边太平村和新桥村的1118户普通农户走访慰问的同时,对两个村40户贫困家庭进行定点帮扶直到脱贫。2018年9月22日、28日,集团党委分别对石空镇新桥、太平村40户特困家庭和海原县甘城乡甘城村155户建档立卡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在此期间,集团各党支部、各分公司也分头对困难员工家庭进行慰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2017年11月,集团党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对集团150名特困员工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各分公司管理人员闻讯后纷纷要求加入帮扶行列,一对一帮扶成了两对一、三对一。天元发电公司党支部主动与中宁三中的13名品学兼优、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签订了资助协议,资助他们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学业,并对考上二本以上院校的学生资助到大学毕业。
2018年7月至11月期间,集团积极响应中宁县委、政府号召,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定向对中宁县南部山区的徐套、喊叫水乡8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4320吨价值120多万元水泥用于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
在集团的影响带动下,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已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很多员工自发加入中宁县义工协会、仁爱义工协会、中宁县雷锋私家车队等社会公益组织。集团员工自发成立了“天元锰业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多次为中宁县第三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和慰问演出,给太阳梁搬迁移民小学以及中宁新桥完小的贫困儿童捐赠学习用品和衣物,为周边特困家庭、危重病患者捐赠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和10多万元爱心善款。
“嘘寒问暖总关情,众口齐赞‘孝善金’,一缕春风轻叩门,枝头喜鹊报佳音。”这是彭阳县一位老大爷为天元锰业的大爱善举撰写的一首诗,也是对天元锰业以人为本,心系员工,致力打造“家文化”的真情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