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公司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科技走出中国速度 飞贷获“全球小微金融奖”最高奖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梅文

中小企业金融论坛CEO Matt Gamser(左)和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特别代表(右)为飞贷金融科技董事长唐侠(中)颁奖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之下,金融行业正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科技的发展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中国主导的互联网金融在全球占据3/4的市场份额,世界100强的金融科技巨头中前五位中有四位来自于中国,金融科技突飞猛进,走出了“中国速度”。

近日,来自中国的飞贷金融科技获得由世界银行和G20联合推出的“全球小微金融奖”最高奖铂金奖,并成为首家荣获该大奖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全球首创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飞贷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让世界对中国的金融科技再次刮目相看。

中国金融科技

领跑全球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已达237亿元,同比增长67%。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中国金融科技迎来了迅速崛起,一些具备技术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脱颖而出,走向世界。

支付宝在线下已经覆盖到除中国内地以外的38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5.2亿国内用户服务的同时,服务已覆盖全球36亿人群。

和支付宝一样让世界对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再次刮目相看的是飞贷。2015年以来,飞贷两次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金融科技案例,2018年11月,飞贷更是斩获“全球小微金融奖”最高奖项铂金奖。

“全球小微金融奖”是由世界银行和G20共同推出的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金融类评选活动之一,旨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并奖励在小微金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主办方的颁奖词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飞贷凭借其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和运营的高效性,其为小微企业的利益带来了巨大潜能。此外,飞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输出移动信贷技术产品,已助力持牌金融机构放款超47.5亿美元(300 亿元人民币)规模,让近千万用户获得了随时随地、随借随还的小微金融服务,惠及数百万小微企业主。飞贷技术通过大规模实践破解全球小微金融难题。

无论是支付宝一路出海、披荆斩浪,还是飞贷金融科技凭借科技创新斩获世界级荣誉,都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的金融科技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获得来自国际层面的高度认可。

进阶路:

技术提升效率

“飞贷的创新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选择飞贷成为沃顿商学院的案例。”沃顿商学院Raphael Amit教授曾给予飞贷这样的评价。在Raphael Amit教授看来,对任何公司来说,商业模式就是整个公司经营的方式,好的商业模式不仅仅是新产品和服务本身,而是如何产生和提供这样的服务。

飞贷的商业模式不同于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单一能力”输出,而是向金融机构输出包括风控、大数据、IT技术等各方面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安身立命非技术莫属,飞贷也不例外。飞贷在2017年推出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涵盖三大平台——神算移动科技平台、天网量化风控平台、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和六大服务——移动信贷产品服务、品牌与营销服务、核算与清算服务、风控运营服务、智能客户运营服务、经营决策分析服务,支持合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试错成本极低的情况下规模化发展移动信贷业务。

以飞贷的风控系统和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为例,在天网风控系统的支持下,由飞贷设计的随借随还的产品,实现平均额度高出行业水平5—8倍的表现;慧眼大数据平台上,每日30多亿条的数据实时存储和处理,助力企业内部运营效率提升10倍以上,营销ROI提升4倍以上。

凭借三大平台和六大服务,某城商行借助飞贷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进行客户筛选和风控判断,10个月的时间资产累计发放46亿元,不良率在0.98%左右,而彼时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在1.7%左右。

破解小微困局

科技的发展为金融行业创新带来更多想象的同时,也在助推着普惠金融不断前行。对于飞贷金融科技而言,正是源源不断的技术输出,使其在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上贡献出蓬勃的力量,也成为其被国际层面认可的重要原因。

对于飞贷金融科技的普惠之举,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飞贷为普惠金融传达了一种信心,现在中国有94%以上的中小微企业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那么飞贷团队取得的成果,为全世界普惠金融提供了一条捷径,这对普惠金融是一种指引,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建设。”

飞贷金融科技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了破解小微困局的关键在于金融科技的革新,而斩获“全球小微金融奖”最高奖铂金奖也是来自国际层面对金融科技创新的认可和嘉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