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营商环境·案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营商环境·案例
 

2018年12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民营经济亟待破解四大制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谢诗晓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推动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打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组合拳”,大力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民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稳步提升。但是,民营经济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四个方面制约,应予以关注。

一是要素制约瓶颈。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生产要素,但是要素制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投资和企业发展壮大。土地方面,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非农业用地供应趋紧,有的民营投资项目,由于缺乏土地指标无法开工建设。资金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控制越来越严格,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授信,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债券发行、股改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需具备的条件较高,不少民营企业不具备条件。人才方面,民营企业规模小,有的用人机制不够合理,对具备相应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地处县城及以下的民营企业很难留住有用人才。

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开拓困难。有的民营企业采取家族管理模式,不愿聘请高层次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者知识层次偏低、经营理念陈旧、视野不开阔。由于缺乏科研人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少,市场开拓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较低。

三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对民间投资的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鼓励投资城市供热、供气、供水、污水处理等行业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技术领先,民营资本进入空间不足。统一规范、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没有全面建立,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公平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四是政策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各级虽然出台了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政策缺乏整体统筹,呈现碎片化。政策往往停留在税费减免优惠等层面,在营造公平准入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努力。

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对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加大问责处罚力度,保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可”原则,切实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推动对现有前置审批事项的清理,逐步实行“先照后证”,实现企业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释放民间资本投资创业活力。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创业基地建设,规划和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落后产能、落后项目实施“腾笼换鸟”,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新型工业或第三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金融企业,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经营秩序,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渠道,破解融资难题。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民营企业发展急需,并且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技能人才。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研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促进民营企业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积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等产业,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多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加快品牌建设,建立自主品牌,正确运用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以品牌拓展市场。优化高端人才就业创业环境,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改善经营管理。健全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发挥章程对股东(出资人)、管理人员的约束作用,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依法保护民营市场主体私有财产权。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的管理观念,加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非公党建工作,促进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政治引领作用的发挥。引导条件成熟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公司制企业,逐步提高企业在民营市场主体中的比重。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诚实守信,依法履行合同,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办公室)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