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中国园区
 

2018年9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园区服务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正当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惠边

王利博制图

随着产业园区、产业新城的迅速发展,园区包含的相关服务更加多元化,园区导入文化、教育、商业、运动等配套服务,在管理方面也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针对自身园区特色、建设一整套完善的智慧园区服务,帮助园区运营者、园区企业、园区公众解决园区运营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智慧园区”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智慧园区

解决哪些问题

从产业园区开发商的角度来看,所谓智慧园区,是指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具备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事务处理和无所不在的服务提供能力,实现园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企业经济竞争力、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园区发展理念。

智慧园区是以园区方为中心,连接政府、产业、人才、服务机构,构建园区产业生态圈,为园区空间运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同时,为园区从空间运营向资源运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让智慧园区平台建设从投入向投资转变。

智慧园区旨在通过“感知”系统,在传统园区各单一系统间实现“互联”,并通过多维度“智能”分析,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IT技术有效整合,使园区基础设施运行更加智能、绿色;使园区的运营管理更加规范与高效;使园区为客户提供更加高质与便捷的增值服务体系,以提升园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去改善园区以往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

智慧园区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园区环境,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为园区的入驻单位、个人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生产、生活服务。

智慧园区建设案例

从空间维度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智慧园区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大量的园区平台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广大西部地区凭借产业转移机遇,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和园区产业发展基础,正加紧布局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在接下来的3—5年内,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或将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借力政企服务数字空间平台,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服务集成平台以及平台的支撑运行环境,通过服务与数据的集成、整合与共享,顺利打通政府部门以及政企之间的关联业务,实现园区规划的科学编制与准确实施。

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包含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和企业信息内容共享平台。其中,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负责更新政府各部门政务数据,而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则可以全方位汇聚企业信息资源,实时共享。

服务集成平台可以最大限度集成来自工商、税务、户籍、社会保障等服务,以及外部的开放平台服务,如在线支付、地理位置服务等,为企业公众提供统一、标准化的服务平台。

平台的支撑运行环境为政企空间平台提供弹性计算资源管理、负载均衡和容量规划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支持以及对平台服务和应用环境的支持,从而形成精准量化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管理体系,以实现平台可用性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作为一家致力于高端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大型国有企业,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线上搭建了低碳智慧云服务平台,基于统一的园区云服务平台,各项垂直服务可以插件形式根据需求进行开发和扩展,成熟一个,上线一个,最终形成相互支持的整体系统 。例如智慧园区云平台在企业初创期提供的功能服务包括工商注册一站式服务、技术金融与政策咨询辅导服务。企业成长期阶段云服务平台可提供给企业政策扶持服务、财务税务服务、知识培训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市场拓展服务等功能。在企业成熟期可提供给企业的功能服务,包括工程咨询、政府公关、投融资服务和企业上市服务等。

相应的,北京经开在所有园区线下都设立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重手段,围绕企业客户的需求,提供包括基础物业、生活与商务配套、园区能源管理服务、金融服务、智慧云服务等园区服务体系内容。

依托园区一卡通“经彩卡”,北京经开建立并完善了金融服务体系,借助经彩卡,物业管理也实现了支付、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同时,北京经开还建立了一整套能源综合管理服务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平台,集成可再生能源、微网、各类能源设施、用能末端、电动汽车及充放电设施等,在网侧实现电、冷、热多能互补协同,有效降低园区能源运营成本,同时降低入驻企业用能成本,形成向其他园区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这些智慧服务体系的落地,最终目的是要搭建园区神经网络,形成园区运行“大脑”,使孤立分散的园区企业在园区平台上找到各自的节点和归属,真正推动园区“产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形成,最终形成生态化、智慧化的园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