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园区
 

2018年8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南园区:探索园企共建模式 创建靖江特色园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靳楠

编者按:

在7月22日举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营商环境峰会上,近千名嘉宾共同见证了“2018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和“2018中国产业园区成长力百强”的发布。为什么这些园区脱颖而出,这些园区在制度、管理、招商上有哪些特点和经验值得借鉴?为此,《中国企业报》开辟《园区经验》栏目,分享园区在制度、管理、招商、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本期推出的江苏省靖江经济开发区城南园区,在探索园企合作共建模式,盘存闲置土地资源方面很有特色,其创新经验值得借鉴。

近年来,江苏省靖江经济开发区城南园区(以下简称“城南园区”)坚持“强二优三、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转型升级,重点招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西南组团城市建设,致力将城南打造成“美丽新南城、活跃商贸区、高端产业园”。目前,有入园企业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8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7家、销售过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企业29家,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配件、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金属制造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展示展览、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业新型业态,建设城郊大市场,培育建材家居、五金机电、汽贸等特色品牌市场,拓展都市型商贸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商贸基地。城南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江苏省高端专用装备制造业基地、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泰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苏省科技创业与发展创新特色园区。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2017年城南园区共完成传统工业总产值370.88亿元,销售收入354.89亿元,利税29.12亿元,利润16.36亿元,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71.1亿元,服务业收入91.5亿元,完成产业投资78.21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4亿元。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了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项目突破成效明显。城南园区坚持以项目为主线,深入贯彻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开发新模式,努力由政府主导型开发向政府、企业、工业地产商等为主体的综合运作模式转变。重点探索“区中园”建设模式,成功签约了总投资55亿元的吉利手拉手汽车运动文化小镇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鼎新高端产业园。采用园企合作共建模式,盘存量拓发展,利用企业闲置厂房或闲置空地,建设创业孵化园,总投资5.1亿元国鹰航空科技(靖江)发展中心项目,利用包钢天彩的闲置厂房,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三个月,刷新了“靖江速度”。

科技创新纵深推进。201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家,与西安交大、广东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等10家高校签订共建离岸孵化基地协议,实施在孵项目49项,落地项目16个。恒力制动器、上骐集团建成智能车间,亚泰、中机国达、双鱼食品等公司加快“机器换人”步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8.4%。

特别是在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城南园区采用园企合作共建模式,在创新中求突破,走出了一条“园企合作、多方共赢”的闲置低效土地处置新路子,实现节约集约用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城南园区党委书记羊进明表示,总结起来,在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方面,园区主要有以下三条经验:一是入库管理、分类实施。在建立“存量土地库”的基础上,对工业分区范围内的企业采用转型升级、合资建设、协议置换等方式,实行用地“二次开发”;对服务业分区范围内的企业,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收购储备等措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腾出新空间。二是园企合作、多方共赢。创造性地采用“企业建设、园区承租、统筹利用”模式,对闲置和低效用地实施“二次开发”,引导闲置、低效用地企业向工业地产转型:由园区与该类企业签订租赁协议,出资在地块上建成创业孵化基地,招引新的优质产业项目入驻。三是深挖潜力、促进转型。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高位嫁接、资本运作、电商改造等途径,不断提升企业运行质态和经济效益,充分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属性。

据介绍,目前,靖江城南园区孵化园总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超过8.5万平方米,现有3000、5000、8000等不同规格的标准化厂房近8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智能物流仓储自动化生产、铝制产品制造加工、磁力驱动泵加工生产等4个项目入驻。EPE包装材料生产、城南加工中心、汽车内饰件生产等多个项目计划入驻。全部竣工达产后预计可新增开票销售4亿—5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