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痛点 多地营商环境改革见成效
——国务院办公厅通报首批营商环境推广经验(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郝兆临
王利博制图 |
随着市场主体的壮大,以及“放管服”改革的日益深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让企业和百姓收获了沉甸甸的获得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对28项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做法进行了通报,其中,在改革投资审批等制度方面,浙江、江苏区域评估改革,北京、浙江限时联合验收改革,沈阳、武汉等市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改革等多项自然资源部门改革举措和经验入选。
浙江、江苏:区域评估改革做法备受推崇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浙江成为创业创新沃土。2018年以来,浙江省发展环境指数为66.3,同比提高7.3;企业家信心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上扬,达到127.2,带动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28817亿元,同比增长8.6%。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此前表示,浙江正在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省份。
日前,浙江成为入选国家28个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的省份之一,其中区域能评和环评两项改革被列为典型案例,作为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两项改革的指导意见,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激发企业活力。
在具体做法上,浙江省采取了实施区域能评、环评等区域评估改革,取代区域内每个独立项目的重复评价,变独立评为统一评。
以绍兴柯桥区滨海工业区为例,作为浙江省区域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改革试点之一,“绍兴柯桥区滨海工业区在高质量编制完成规划环评、强化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基础上,我们在试点工业区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降级审批或备案。原来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可编制报告表;原需编制报告表的,可填报登记表。”据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从环评编制到审批结束,报告书项目最多不超过36天可完成,报告表项目最多不超过4天,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
而松阳县位于丽水市生态保护区,是浙江省省区域能评试点县,也是全省不锈钢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已完成了不锈钢产业园区区域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工作。“符合条件的项目,有的只要备案就可落地,实现了企业’零跑腿’。”据县经商局负责人介绍,近日,一大型不锈钢企业来咨询是否可以入园,但因投资项目属于区域能评负面清单内项目而作罢。
“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根据省里的指导意见,区域能评和环评都需加强监管。“审批通过后,企业在环保方面应尽的义务、必须采取的措施,一个都不能少。环保部门绝不会放松或降低监管标准。”义乌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单明说,根据该市规定,企业违反承诺的,将被列为环保部门的重点监控对象。根据指导意见,承诺备案及相应的惩戒等配套机制已成为全省统一要求。
相较于浙江,江苏省采取的措施是在开发区统一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区域性评估报告,通过评估结果开发区内项目共享使用,在节约了项目落地时间的同时,也减轻了企业负担。
据悉,江苏早在2016年即出现区域评估试点,紧接着2017年出台有关区域评估的方案,要求在环评、能评、安评等方面突破,探索开展区域评估,取代区域内每个独立项目的重复评价。扬州、盐城、徐州、连云港、常州等地在部分开发区选取特定区域,编制区域性专项评估评审报告,5年内有效,落户区域内的项目免费共享。江苏区域评估与多图联审、预审代办、容缺受理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共同优化了营商环境。江苏省信息中心专题调查数据显示,83.1%的企业认为“不见面审批”带来了便利。
仅一家公司就节约百万元的案例——扬州连云开发区丰益高分子材料(连云港)有限公司的4个项目,共享区域评估报告,节约资金近120万元。扬州测算,评估成果供落户园区项目免费使用,预计可减少企业开支近千万元。今年1到6月,扬州市已有19个项目利用区域评估成果。
北京、浙江:限时联合验收改革显成效
多年来,建筑工程竣工核实验收涉及部门多、程序复杂,成为企业办事的“拦路虎”。近段时间以来,这一尴尬的现状正在逐渐改变。在国务院办公厅对28项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做法的通报中,北京、浙江的限时联合验收改革成为了全国各地可借鉴学习的“样板”。
在限时联合验收改革方面,北京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由多个管理部门各自独立实施的专项竣工验收模式,改为“统一平台、信息共享、集中验收、限时办结、统一确认”的五位一体验收模式,联验之外再无核验。
“6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太出乎预料了,以前怎么也需要70多天,包括承包方在内,我们都很感慨,这么快就达到施工条件了。”泰禾集团总裁助理王景岗说。
据介绍,由泰禾集团全资子公司北京侨禧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金府大院项目(四期)是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文化设施、基础教育等多功能综合项目,建设规模15.8万平方米,工程建设总投资4.23亿元。该项目于4月19日取得规划许可证后,4月20日办理了自主选定施工单位等手续;4月26日完成施工许可证审批程序,随后自行网上打印了施工许可证的电子证照,全部流程仅用了6个工作日。
“为我们节省了两个多月的办理手续时间,大大提高了项目落地时间,还节省了人工成本,不必多次往返于相关部门,文件直接上传、打印,非常便捷。此外,也节省了非常可观的财务成本。”王景岗说。
而浙江的做法则是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测验合一”,规划、国土、消防、人防等部门实行限时联合验收,统一竣工验收图纸和验收标准,统一出具验收意见。对验收涉及到的测量工作,实行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
在浙江舟山,原来需要花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竣工验收,而通过“竣工测验合一”改革只用了20天,浙报舟山国际传媒文化交流中心在竣工验收时,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据舟山市住建局介绍,过去,一个建筑工程在竣工验收时,要涉及国土、规划、消防等19个部门,一般最快需要9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而且各部门单独审批,共需提交约110项材料。
2017年9月,舟山市住建局牵头多家部门启动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改革,搭建了市“竣工测验合一”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并纳入县(区)管理系统。以投资项目竣工验收流程为主线,梳理出规划、住建、消防、人防、国土等19个主管部门和单位的监管职能,实行竣工验收环节网上办理。改革后,企业申报材料由原来的110项精简至32项,竣工验收时间从90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
沈阳、武汉等市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改革成典型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在基建投资回落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3%,增速比1—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改革投资审批制度,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办通报的28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做法中,福建厦门、辽宁沈阳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审批阶段确定一家牵头部门,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由牵头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严格按照限定时间完成审批。
“多图联审”则是指浙江、湖北武汉将消防设计审核、人防设计审查等技术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相关部门不再进行技术审查,并推行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据了解,除了上述省市的典型经验,广东省强势放权改革、云南省在制定政府部门内部审批事项清单方面的做法都入选国办通报的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指出,本次部分地方的经验做法,一是体现出改革更有针对性,重点突破,聚焦当前制约市场主体的痛点,以及企业和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难点;二是更有操作性,明确具体任务和行动措施,有利于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