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装配式建筑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装配式建筑
 

2018年8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颜值”+“环保”的产业新风口: 当装配式建筑巧遇特色小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记者 吕佳

“乡村振兴战略”正在自上而下全面推进,而特色小镇建设正是推进这一战略的重要抓手。“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以人为本的高科技的、各种先进技术的集成,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质量更好的建筑产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李兵弟此前向《中国企业报》表示,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大力推动下,特色小镇与装配式建筑无疑成为了当前两大行业的“风口”,当两者完美融合时,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承建“共享农庄”形成特色建设

在如今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共享农庄”这种新模式应运而生。“共享农庄”简而言之就是在不改变农民所有权的前提下,将农村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据需求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模式,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城市租赁住房需求对接,形成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城市消费者的“四赢”局面。

而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建造更好的“共享农庄”,则要充分依赖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使得农庄的综合成本降低,钢材的稳定的供给,造成很小的价格波动;同时,钢材的边料也是可以出售的,这样更是大大地降低了浪费,再加上施工快,缩短了资金的周转期,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速度,相应的,综合成本也就得到了大幅降低。

而装配式建筑的好处绝不仅于此,“共享农庄”采用轻钢结构住宅,是以型钢骨架取代传统木造房屋的木骨架的建筑工法,使用的材料100%是钢材,各部材之间用螺钉和钉子连接,不使用任何焊接及黏合剂,它具有不破坏森林资源;清洁环保、不产生有害物质;施工快捷;安全性能好等优点。由此可见,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不仅能够达到装配式建筑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更是能够为“共享农庄”的建设添砖加瓦。

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特色小镇”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不仅确立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优化部品部件生产等主要任务,而且明确将力争用 10 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特色小镇作为当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的重要任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边临镇表示将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特色小镇”,这意味着装配式建筑与特色小镇的结合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边临镇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该镇将坚持“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城乡互联”发展的理念,围绕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将乡村文明建设等诸多元素进行综合性规划,着力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产业兴镇、文旅活镇、生态美镇、社区乐镇、党建强镇“五镇融合”的装配式建筑产业特色小镇。

该特色小镇将以装配式住宅产业为主导,整合周边地区钢材、铝材、机械加工和相关物流行业,将边临装配式住宅产业小镇打造成具有钢材型材园区、铝材型材园区、机械装备园区、机械装备展馆、物流大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装配式住宅安置社区 7 个相对独立区域的国家装配式住宅产业创新基地。特色小镇建设将始终坚持“有核为先,带动突破”的空间布局,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以大力发展装配式住宅特色产业为切入点,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功能的整体提升,计划在 3 年内建立区域性产业化基地,培育多家住宅品牌和部品部件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到 2020年,建成以装配式住宅特色产业为主导,功能完善、产学研结合、生态文明、宜居宜游的现代特色小镇。

发挥优势助力特色

在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指导下,特色小镇既要有颜值,又要保护生态资源,体现原生态风貌,那么就需要对小镇建筑进行创新与应用,对建筑风貌进行合理控制与引导。装配式特色建筑正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不仅使小镇风貌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更能有效保护生态资源自然环境,保护当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护生态平衡。

除此之外,装配式结构体系产品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环保材料,现场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成品构件安装,建造用水需求量小,整个建造过程比砖混结构大大减少废水、废尘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十分绿色环保,有利于当地环境的保护。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质量和性能上也更胜一筹,具有防震、防火、防水、防虫蛀等特性,可用于建造各类定制化房型,满足特色小镇多样化的建筑需求。

总的来讲,装配式建筑具有诸多传统建筑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以其绿色环保、安全舒适、造型美观等的显著特点,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被大量应用。当装配式建筑与特色小镇相融合时,不仅将产生一个经济效益新热点,还将有更多人可以在小镇住上装配式的优质住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